Foreword
台灣的多元文化來自於歷史的記憶,多樣性的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融合,成就了別具魅力的樣貌。其中,日本明治時期的建築在台灣落地,是目前保留最多的建築群,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建築與設計,也成為許多後來建築師的美學養分。2024年度,我們以「明治風流」為題,深入台灣建築的內在脈絡。
從日本殖民時期到現代,彰化銀行的百年歷史
「銀行」作為近代經濟發展的象徵之一,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便於在台發行貨幣「台灣銀行券」,一方面要支持台灣產業的同時,希望能更加推動南進政策等目的。日本殖民以前,台灣其實是沒有銀行的,過去清末時雖有搖會、錢莊和媽振館等機構,但尚未具備完整的銀行體制,僅為本地商品與國外資金往來貿易與放貸功能。
日本國會於1897年通過了「台灣銀行法」後,1899年創立了「株式會社台灣銀行」,即台灣銀行的前身,一直到日治結束以前,扮演中央銀行的角色,發行通貨並融通產業資金。細數過去,日治時期除了「台灣銀行總部」之外,其他具代表性意義的金融建築,就屬1938年完工、坐落於今台中市自由路和台灣大道路口的「彰化銀行」,它是第一間由台灣民間自行籌資設立開辦的銀行。
彰化銀行的前身「株式會社彰化銀行」,創立於1905年,是以吳汝祥為首,集結了中部的地方士紳,包括林顯堂、吳子瑜等有力人士,集資22萬日圓充為股本後成立,這是第一間由台灣人籌資開設的銀行,鹿港的辜顯榮被選為監察人。最初總行設置在當時的彰化廳,即今彰化北門外,之後因應行政制度變革,1910年才搬遷至台中廳,為此還曾舉辦過不少慶祝活動。
1935年,創立30周年的彰化銀行,經股東會決議,新建一宏偉氣派的總行館舍,除了徹底解決因業務增加而造成空間不足的問題之外,同時也有紀念彰化銀行30周年之意涵。隔年,為配合工程期間之營運,先於對街修築臨時行舍,並委託白倉好夫、畠山喜三郎設計規劃新總行館舍藍圖。
到了二戰後,1947年改組為彰化商業銀行,由林獻堂擔任董事長,總行仍設於此;爾後彰銀將總行移往台北,台中市現址1樓為總行營業部,2樓設立為行史館迄今。

↑坐落於今台中市自由路和台灣大道路口的「彰化銀行」,是第一間由民間自行籌資設立開辦的銀行。
雙雄傳奇,日治時期台中金融建築的重要推手
提到台灣日治時期的金融建築,必須提到的是,出身長崎的營繕課技師:白倉好夫,他與台灣之間的淵源極深,早在他13歲時(1903年)就曾來台生活,並在總督府內的稅務課,擔任給仕(雜役)的工作。兩年後進入總督府中學校第二部就讀,畢業後接受了東洋協會台灣支部補助,返回東京的高等工業學校升學。
1912年,自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畢業後,隔年他再次返回台灣,擔任土木局營繕課的「技手」,期間參與到北醫外科手術房工程的製圖工作。1920年,白倉好夫被調職到台中州的內務部擔任土木課技手,之後累積了相當的經驗後,獲升遷機會成為土木技師,之後因應組織變遷而成為地方技師。
根據台灣建築會的相關調查研究,1927年白倉好夫調回總督官房會計課營繕係技師,並參與台灣建築會的創會,之後也常擔任公關,在懇親會中娛樂會員。1934年,他在栗山俊一離台後,順勢成為台灣建築會的副會長。井手薰於1944年逝世之後,便由白倉好夫接任成為台灣建築會的會長,也是井手薰底下最上位的技師(三等技師)。
另一位與白倉好夫共同設計彰化銀行的日籍建築技師,是出身岩手縣的畠山喜三郎,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岩手縣的工業學校建築科。之後,便在1920年時受聘為台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科的「技手」。
畠山喜三郎原先在1936年離任,由於他擁有相當優秀的營繕技術,之後轉任至台中州擔任建築技師。除與白倉好夫共同設計彰化銀行外,還設計了像是台中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現三信商業銀行)、張婦產科等別具歷史意義的建築,他的人生下半場幾乎都在台中地區發展。

↑由畠山喜三郎設計的台中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簡潔的圓弧建築,頂層以勳章紋飾來進行裝飾。
根據《台灣總督府職員錄》所記述,當時台灣總督府營繕課的人員大多數來自日本,「技師」和「技手」等屬於編制內的人員,薪資條件也與「雇」或等編制外的臨時員工或試用人員不同,而「囑託」這類的臨時人員,彈性也很大。
興建的工程中,「技師」主要負責監督及擔任指導者,「技手」則是在技師的監督指導下,從事建築設計等業務。依據規定,「技手」僅需用人單位長官向台灣總督提出申請,經核准即可任命。如同白倉好夫與畠山喜三郎,大多數畢業於日本各高等工業學校,或是大學建築科的人一樣,自1899年起,陸續被台灣總督府引進到台灣。

↑由白倉好夫與畠山喜三郎共同完成的彰化銀行,1938年落成,2017年經台中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日治時期台灣建築的特色:西洋歷史式樣風格
1936年,「彰化銀行」新建總行於台中現址動土動工,由總督官房營繕課技師白倉好夫,與台中州內務部土木課建築技師畠山喜三郎共同完成,由齋藤辰次郎承包此建設工程,至1938年落成後啟用,至今矗立已超過80年,並於2017年經台中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採西洋歷史式樣建築的彰化銀行,以鋼筋混泥土與磚混造作為建材,整體外觀以8根列柱作為立面。
這棟仿希臘羅馬時期的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以鋼筋混泥土與磚混造作為建材,整體外觀以8根列柱作為建築立面,柱頭與柱子經過簡化,僅在列柱上以劍方菱為紋飾。在面對兩條街郭的街角,使用波浪式的皺摺,屋頂邊緣採用日本傳統「忍冬花草紋」作為裝飾,使其帶有當時流行的 Art Deco 風格,大面積的窗面用來增加其採光,建築表面以洗石子為主,部分區域則採浮雕作為裝飾。

↑(左)彰化銀行仿希臘羅馬時期的柱頭與柱子經簡化設計。(右)屋頂邊緣採用日本傳統「忍冬花草紋」作為裝飾。
日本現代主義初期的建築風格,與關東大地震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因為地震不只將磚造的公共建築震倒,更釀成了大範圍的火勢災情。此後,日本的建築開始往鋼筋混凝土的構造發展,而日治時期下的台灣建築,也跟著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
台灣在日治時期的建築的特色之一,是在外牆使用面磚,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一般大眾不太能接受混凝土外牆外露的風格,於是貼上面磚仿磚、以洗石子仿石,包含簡化立面的裝飾與結構,都是此過渡時期的手法之一。

↑日本現代主義初期的建築風格,開始往鋼筋混凝土的構造發展,而日治時期下的台灣建築,也跟著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
總體來說,日治時期台灣的金融建築,不但揉合了不同時期以及東西方的風格特色,「銀行」作為公共建築之一,同時也象徵著地方仕紳與主導建設的日籍技師們之間,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但台灣在這時期,並未出現西方建築史當中所謂的現代主義,再加上地震以及震災引起的大火,甚至包括了戰爭空襲,改變了建築師對於都市重建的創意與想像。
如今,這些從日治時期被保存下來,至今將近百年卻仍屹立不搖的特色建築,不只展現了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與完善規劃,也見證了時代下城市發展的風華絕代,作為歷史標地與文化的象徵,依舊能在這一磚一瓦之中,感受時光荏苒的痕跡與記憶。
參考資料:
▋台中文化資產處
▋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國家文化資產網
▋彰化銀行(簡史)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學通訊》第110期臺灣日治時期公共建築:〈臺灣總督府營繕人員〉
▋《跟著日本時代建築大師走》吳昱瑩著,晨星出版
Text/林廷璋
Photo/林廷璋、wakamatsu.h、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