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台灣的多元文化來自於歷史的記憶,多樣性的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融合,成就了別具魅力的樣貌。其中,日本明治時期的建築在台灣落地,是目前保留最多的建築群,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建築與設計,也成為許多後來建築師的美學養分。2024年度,我們以「明治風流」為題,深入台灣建築的內在脈絡。
注重文化風土與氣候,影響近代官方建築觀念
出身岐阜縣的井手薰,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其父親井手今茲是岐阜縣的學務官吏,而他的祖父橘曙覽幕府時代末期福井縣知名的歌人、國學家。1906年,井手薰畢業後進入到東京的「辰野葛西建築事務所」,跟著日本近代的建築大師辰野金吾從事建築設計。
1910年,井手薰在辰野金吾推薦之下來到台灣,協助他的學生森山松之助,參與台灣總督府廳舍工程建設,擔任總督府營繕課的土木部技師。1914年正式擔任廳舍工程的工事主任,1919年升任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長,自1929年5月開始,擔任台灣總督府官房的營繕課課長,期間也曾赴歐美考察1年多,是日本留學歐美的第二代建築師代表。返回台灣之後,他還兼任總督府內的史料編撰委員、市區計畫委員等,前後任職13年,是近代歷史中在台最久的日籍建築師。
由於長期任職於營繕課,井手薰設計和負責興建多處台灣的官署以及民間建築,包含總督府和司法大廈等,其設計理念與風格不只對當時,更對日後台灣建築界有著相當的影響,一方面重視建物與當地的風土、氣候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也提倡使用鋼筋混擬土的建材,以對抗地震、白蟻等天災或自然生態的問題。

↑井手薰曾參與台灣總督府廳舍工程建設,擔任總督府營繕課的土木部技師。
台灣建築地方化,讓建築成為藝術的象徵符碼
井手薰除了營繕課的工作職務以外,還參與當時建築界重要的民間社團──成立於1929年的「台灣建築會」,出任首任會長,並積極參與台灣的文化活動,包括出席台陽美術協會的成立、參與台灣美術展覽會的組織。
在台期間,井手薰多次在《台灣建築會誌》──是由台灣第一個建築研究的社團組織、成立於1929年的「台灣建築會」所發行的建築雜誌──發表許多與建築相關的文章,進一步闡述自身對於「台灣建築風格」的想法;此外,《台灣時報》、《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技術協會誌》等刊物,都能找到他所寫下的珍貴文章。
井手薰也曾提出「台灣建築地方化」的主張,且具備「注重專業技術者之社會責任」等特質,相對於日本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台灣的地震較為頻繁,加上高溫、潮溼的氣候,不宜採用日式建築大量使用木材的方式,而改以鋼筋混凝土來對應台灣的自然條件,除了結合台、日的設計風格,也融入了西方國家的建築元素,讓許多建築作品至今仍保有相當好的狀態。

↑井手薰提出「台灣建築地方化」的主張,結合台、日的設計風格,也融入了西方國家的建築元素。(圖為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內部)
現存的井手薰代表建築,皆歷經戰火與政權的更迭
提到井手薰設計的代表建築,多數已被拆除和改建,然而,井手薰的設計風格可說是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分水嶺,捨棄過多的裝飾圖騰,但細部仍存在著不少歷史式樣建築的元素。
井手薰在台現存的建築僅剩濟南路長老教會、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台北中山堂及行政院等,其中,位在台北市濟南路上,被列入直轄市定古蹟的長老教會(其前身為幸町教會,於1916年落成),是井手薰在台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後,因路名變更,最終定名為「台北基督教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井手薰所設計的原台灣教育會館,現為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鋼筋混凝土構造的磚砌壁體,部分以洗石子之幾何紋樣搭配,立面風格簡潔明朗。
教會前身是為「台北日本基督教會」,主要以日本人為對象,因信徒日漸增加,原有場地不足以容納眾人,於是發起全台講道募款計畫,籌措資金以興建更大的禮拜堂,於是先賣掉新起街就會堂,再加上台灣富商李春生長老的捐獻,以及當時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間接協助,經過8年達到設定的金額目標,找來井手薰負責設計。

↑井手薰在台第一件作品是濟南路長老教會,拱門以唭哩岸石砌成,搭配用清水磚建成的裸露紅磚,2013年被內政部選入為「台灣宗教百景」之一。
1915年開工興建,花了1年4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具有邊塔的哥德式建築,因其建築具有宗教性目的,與其他台北公會堂(1936,今中山堂)、台北地方法院(1934,今高等法院)略顯不同,除了外觀上哥德式的尖塔、塔樓之外,拱門以唭哩岸石砌成,搭配用清水磚建成的裸露紅磚,丁掛外觀接近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磚造小教堂風格,2013年被內政部選入為「台灣宗教百景」之一。

↑二級古蹟中山堂,可見希臘、西班牙等建築風格,卻又融入了細緻的亞洲元素,見證了台灣歷經政權交替、國際思潮多元文化洗禮的年代。
從日治時期,再到二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對於這些現存或是已被拆除改建的建築,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無論就台灣或日本而言,都深具意義的,同樣經歷不同的政權、產權的更迭,建築師也在其建築作品中,留下不同時代、風格的轉換與融合軌跡,今年是井手薰逝世八80周年,歷久不衰的從來就不只有建築,而有其精神傳承的意味。
Text/林廷璋
Photo/几木、Jack Hong、Charlesimage、Kit Leong、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