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Foreword
在台灣,曾經有許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由職人手作。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日用品幾乎都可以用機械取代人工,卻仍有極少數的老師傅,堅持以匠人的態度,持續製作著仍然保有溫潤手感、卻可能並不怎麼起眼的「小東西」。造訪這些隱身在台灣各地的職人,分享他們的堅持與手藝,看見台灣最美的風景。
人稱阿龍師的蔡順龍,用竹竿撓起棉團,彷彿拿了巨大的棉花糖,一拉一轉抽出薄薄的棉疋,動作輕慢地橫鋪又直鋪,一層又一層加厚白絮,一席溫暖的古早棉被便在眼前展開了樣子……
棉被窟裡堅守老手藝製程
清治時期渡海來台的福建先民帶來祖傳的「彈棉花」技術,使得台南將軍苓仔寮漸成產業聚落的「棉被窟」,相傳全台傳統棉被師傅有70%出身於此,也因此苓仔寮又有「棉被故鄉」的美名。
打從國小畢業便入行學做棉被的阿龍師,原是出身台南學甲區的棉花農,在收棉花的舅舅的引介之下,才認識了從前的老頭家,而有機緣踏入此行。他所學的這路手藝,追本溯源估計也傳承了上百年。憶起自己的學徒時光,他道:「以前別說是開一家棉被店,光是在棉被店工作一個月薪水就有600多元,很不得了。」至今已在這個產業深耕50多年的阿龍師,靠著手工製被的好手藝養大三個孩子,也撐起一個家。
從前棉被產業極為重要,這是由於台灣冬季漫長且低溫,而早年房子多使用竹子、木材、泥土建造,氣密性不好,加上也無彈簧床或是乳膠墊等現代化寢具,睡的都是硬梆梆的木板床,所以一張床便需要「兩條」厚實溫暖的棉被。「尤其是嫁娶,新娘房必須要有一條安床用的『紅眠被』以及一條鋪在下面的『頂下被』,這樣雙雙對對才吉利。」阿龍師解釋在台灣傳統習俗裡,長輩們會贈送成雙成對的手工棉被作為對新人的祝福。
每日僅有七件的手工棉被
阿龍師說,從棉花到棉被的工序繁複,首先是採收下來的棉花必須先「脫籽」與「梳棉」,把原料處理成平整如布匹之後,才能拿來做棉被。「3斤棉花只能做1斤的原料,一條棉被的重量有2斤與4斤,就要用掉多少的棉花!」而脫下來的棉花籽,則可以賣給台南鹽水地區的專門榨油廠,用來提煉成飛機用潤滑油,也成了棉被廠的副收入。
早年沒有機械,梳棉必須使用「木弓」來彈,仰賴師傅們的勞力手動,將棉花彈得蓬鬆。阿龍師入行時已是木弓彈棉被的末期,棉被廠紛紛引進脫棉仔機、開棉機、梳棉機等,幫忙前端的原料處理。而阿龍師也在38歲時,在前東家的幫忙之下獨立創廠,開始應用較為新式的製程,儘管如此,製作一條手工棉被仍然耗時費工,每位師傅一天頂多只能生產6~7件,與現在全自動機械化生產一天可達600、700件的產量相比,相差了百倍效率。
「做棉被看起來很簡單,但要把棉被做得很均勻,蓋起來又舒服,卻不容易。」阿龍師形容,那就像在紙上畫圓,有人畫起來漂亮,有人畫起來很醜,所以,他堅持每條棉被都自己親手監督,只有車布或是縫固定的後續工作,才會交給其他人來處理。一般來說,一張雙人被需縫合61針,最後整塊被子上會呈現菱形的格子狀,勾勒出我們印象中的傳統手工棉被模樣。
吸飽陽光香的棉被日光浴
在廣告噱頭百出的年代,時下出現許多使用高科技材料的棉被,但傳統使用100%棉花製作的棉被,仍有其無法取代的優點。
從原料來說,坊間大部分棉被多少都摻雜化學纖維,化學纖維的透氣度不足,而傳統棉被使用純植物性原料做成,材料本身會呼吸調節,舒適感極佳。其次是清潔保養上,儘管蠶絲被或是羽絨被等使用動物性原料製成的棉被也很「天然」,但是它們卻無法承受高溫曝晒,再加上羽絨被常含有羽毛梗,容易滋生塵蟎,唯有棉被可以「曬日光浴」,吸飽滿滿的陽光香氣,蓋起來不只是安心,更充滿了無可比擬的稱心感受。
阿龍師堅守的手工製被技藝,不僅是苓仔寮百年歷史的延續,更是對自然、時間與手作工藝的溫暖致敬。在現代化快節奏的世界裡,選擇用最純粹的方式,將一片片棉絮轉化為承載溫暖的棉被,每一條棉被,都是他手心裡的心血結晶,隨著日光的滋養,將幸福與溫暖深深織入每個人的夢境。
Text/FunnyLi
Photo/王士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