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溫子先
出生在台灣、9歲移民至美國,20世紀90年代前往中國求學,於清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回台於銘傳大學擔任建築系主任,目前為世界十大建築師事務所凱達環球(Aedas)全球設計董事。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培育建築素養,以文化創新傳承(inno-culturiage)作為建築哲學觀。

 

建築從解題出發,深度勾勒出城市的獨到樣貌

執業多年以來,各類型的建築作品遍布全球的溫子先,做過總體規劃、蓋過住宅與辦公大樓,也曾為許多莘莘學子設計了蘊養智慧的校園。然而,很小年紀即赴美的他,對於台灣最深刻的印象,竟是違章建築。

「台灣的違章建築非常有意思,當然它跟法規的規範是有些衝突的,但卻表達了台灣特有的活力。」曾行遍許多國家與城市,溫子先深知違章建築的存在很獨特。「在中國,整個城市規劃的規範嚴格,這點跟台灣早期很不一樣。」不過,在規範中快速發展創建出的城市多半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個性,「房子只要蓋好、賣掉就好,對設計沒有要求,這樣的問題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溫子先將此現狀視為了解問題的角度,畢竟有問題意識才能解決問題。

建築不是為了創新而改變的手段,溫子先也不認為台灣的城市風貌會因為一座建築而改變,「而是藉由很多不同的人互動,呈現一個自由發展的過程。」曾在台北、台中、上海、北京等地設計過地標性商業型建築,多次以精采作品實際參與城市發展,「其實我最想做的一直是Public Architecture(公共建築),不是為了任何人的利益而做的事情。」從圖書館、教堂到學校、寺廟,溫子先並未設限,「我想做的是能夠感覺到城市空間氛圍的建築,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做哪一類型的建築,而是我怎麼去面對這個問題。」

↑溫子先不認為台灣的城市風貌會因為一座建築而改變,而是藉由很多不同的人互動,呈現一個自由發展的過程。

 

與環境互動,以設計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

氣候變遷不僅帶來自然環境的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居住環境和人際關係也因極端氣候迎向各種變化,在永續發展成為各領域發展的挑戰同時,未來建築的規劃勢必有所調整。「我覺得建築跟環境的互動非常重要,綠建築(Sustainable Architecture)就是與環境的互動。」

溫子先指出,現行的綠建築概分為靠技術與建材符合等級標準,以及靠建築朝向、結構等設計實現調節的Passive Solar Buildings(被動式太陽能建築)。前者要滿足諸多條件時,可能需要在過程中花費更多的經費及能量,且壽命可能很短,未必能為建築賦予更具永續性的條件。「大家都避免去談這件事,迴避為了得到綠建築等級積分可能會耗損更多的問題,只因為政府說,你要做到。」

單靠設計解決問題的被動式太陽能建築,更趨近溫子先的理想。「以前很多老建築的屋簷會挑出去多一點,室內就會涼快很多,這就是一種passive solar(被動式太陽能)。」溫子先以他在台北南港的「砳建築」作品為例,「你如果仔細看它的空間,可以發現這棟建築會呼吸,讓陽光在西面不會直接射進來,而是反彈進來。」建築西面高數十米的植生綠牆,在解決西曬問題的同時也提供遮陽空間,不須動用到高大上的創新建材或特殊結構,就能有效降低室內溫度。

↑溫子先形容「砳建築」是一座會呼吸的建築,以設計解決問題的被動式太陽能,有效降低室內溫度。

 

現行法規保有彈性,方能勾勒更好的生活空間

延伸屋簷以營造更舒適的環境並非新知,「但是規範不讓你去挑出去,因為它會占的容積率更多。」溫子先直言,「台灣的法規、規範沒有給建築師發揮的條件,控制得太死太死。」以容積率為例,現行法規中並不容許過多的彈性空間,「不管到日本、大陸、法國、美國等地,都有條件讓你可以提供社會更好的城市空間,這部分應該進步,要有人要求政府改變。」

容積衍生的價值,一如建築存在的意義,在純粹的利益之外,更是城市規劃設計落實的基礎,使用者得以在建築之間活動,天際線有了錯落別致的韻律,也形成了城市中微氣候的變化,與無數的建築元素共同架構起城市景觀風貌。建築運用設計解決人類與環境面臨的問題,也是將理想實現於生活的過程。今天的設計不是為了明天存在,溫子先著眼的,是更長遠的未來。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溫子先

 

Text/林蔚秦
Photo/葉仁傑、Aedas、Feng Cheng、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看人物】溫子先:懂得生活,才能懂得建築與設計

【名人書房】姚任祥:閱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你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生活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