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 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學術發起人暨總顧問,積極推動城市美學運動。

 

3月春暖花開,但地球暖化之際天氣變化多端,雖然有些人說種樹減碳的效用有限,但適當落實綠化相信還是能夠節能減碳、淨化空氣,以及有機會減緩氣候變遷。當然,本月專欄並非突然變成環保特集,也不是3月12植樹節的感想文,而是因為任職的銘傳大學與聯合報倡議家即將於3月一同進行「千人種樹計畫」的活動,不免讓我有感而發,其實,樹木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但你有多久沒有停下腳步欣賞它們的美好呢?

別忘了,城市中有很多美好的自然景觀與我們共存,在此盤點一些與「樹」共依共存的空間及地點,或許哪天經過時,可以停下來認真欣賞一下樹木的存在姿態,感受生活中的綠意小確幸。

 

訪,盤點北中南的植物園名單

 一直鍾愛植物園,日常生活中總是與植物會有所連結,不論是桌上的擺設,窗外的綠意,或是與柴米油鹽醬醋茶相伴的食用植物或香料等,之前一篇提及倫敦的專欄,就有特別談及倫敦那座以植物與溫室為主題的植物園。(延伸閱讀:【李芝瑜專欄】Open House London 打開全球城市美學運動起點

其實,台灣也有很多雅緻別具的植物園,可說是隱藏在城市裡的溫室祕境,包括台北南海路上的植物園,可以順便登山和參觀瀑布的宜蘭仁山植物園,以及位於深山內的福山植物園、宜蘭的植物博物館「香草菲菲」溫室。

↑採用懸吊式鋼構玻璃設計的台中科博館「熱帶雨林溫室」。(圖片出處:台中觀光旅遊網)

另外,大型的綠色植物園區還有位於新竹綠世界生態農場裡的植物溫室,以及採用懸吊式鋼構玻璃設計的台中科博館「熱帶雨林溫室」,彰化的「仙人掌園」園內則可欣賞不同尺寸的仙人掌及四季顏色多變的多肉植物。

其中,特別希望介紹給讀者的是台北植物園每周日上午及下午各一場的主題導覽活動──「日常❣️植物學」,這是2024年開始與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合作推動的限定場次,以植物導覽為主軸,去認識與瞭解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各類植物。從第一場的「行道樹」主題,接續著「香料植物」、「飲料植物」、「油料植物」、「纖維植物」、「染料植物」、「造紙植物」、「澱粉植物」、「製酒植物」、「藥用植物」、「食物森林」及「香氣植物」等。

↑ 台北植物園每周日的主題導覽活動,內容豐富有趣。(圖片來源:台北旅遊網)

 

走,跟著花花草草探訪名建築

除了認識更多植物,植物園本身周遭就有很多建築群可以同步走訪,或許很多人只是走過路過,但這個號稱為「南海學園」的植物園周邊,有成立於1955年日據時代知名的「建功神社」所在地,也是現今的「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此外,這裡還有一片類似《甄嬛傳》裡男女主角相遇的荷花池,不過鏡頭需要移到荷花池旁邊的紅牆綠瓦建築,其實是日據時代總督府殖產局的「商品陳列館」,1955年拆除改建後,現在為台灣的第一座國立博物館。

↑台北植物園有一片類似《甄嬛傳》裡男女主角相遇的荷花池。(圖片出處: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在荷花池畔旁,尚有一棟1930年代興建的「南門町三二三」日式茶屋建築,當初是接待貴賓之用,也曾作為林業試驗所員工宿舍,之後年久失修荒廢一段時間後,由知名建築師郭中端和堀込憲二教授進行修復,再由日本庭園設計師小口基實先生建置日式枯山水庭園。

↑「南門町三二三」近年修復其舊有日式建築樣貌。(圖片出處:台北旅遊網)

還有一個區域,是建於1892年作為清朝高級官員迎賓館的「欽差行臺」。這一棟目前為市定古蹟的建築,曾作為巡府劉銘傳因應省城布政使司衙門尚未建成前的臨時辦公區,後拆遷至臺北植物園作林業館使用。

↑「欽差行臺」是市定古蹟,目前作為臺北植物園作林業館使用。(圖片出處:Wikimedia Commons)

 

賞,綠意中浸潤舊時生活記憶

台北青田街巷弄中有很多老屋與茶室,而其中一棟預約制的茶室「和合青田」,隱身於樹木的老屋,拜訪過一次之後就讓我念念不忘。這棟1930年代就存在的和合青田,位在青田街8巷裡,是日據時代昭和町大學宿舍建築群中的其中一棟私宅,當時為台灣第一本地理教科書總編輯三尾良次郎教授的住家,之後又曾轉換為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以及戰後的台電公司宿舍,荒廢數年後於2017年變身成為一間茶屋,並曾獲得老屋新生大獎。

↑曾獲得老屋新生大獎的「和合青田」,是採預約制的茶室。

「和合青田」這棟和洋混合的建築外有星雲大師的「和合」二字於門側,以及由梁同書寫的「茶和天下」匾額掛在玄關上方,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棟老屋後院的石塊小徑,屋頂上大隱於市的水池與「月見茶席」,老宅院內的庇蔭老樹,以及用茶渣、樹枝、泥土等材料所建造的茶亭。這棟建築能看到日式茶席空間受明治維新影響的「和洋混合」凸窗、台電株式會社時期的天花板吊燈台座等元素。在這樣一棟歷時近百年且富有歷史記憶的溫潤老宅內品茶,或是在其庭園欣賞著參天大樹,都是別有一番綠意的都市小角落。

↑在富有歷史記憶的溫潤老宅內品茶,欣賞參天大樹,別具情趣。

 

尋,靜巷與屋共存的參天老樹

如果經過中正紀念堂,可以留意附近有一棵高達20多公尺的巨大黑板樹,在台北市羅斯福路與林森南路口騎樓處佇立並穿過2層樓的磚造建築。位於林森南路145號的這間住宅,與樹共存至今已超過百年,是文化局列管編號為第65號老樹。據說是因為當時蓋屋時不捨移植或砍斷這棵樹,因此挖了圓洞讓樹幹繼續穿過建築騎樓,再貫穿至2樓屋頂外,如今仍枝繁葉茂,而這棵百年老樹也成為這個區域住戶的共同住戶。

↑文化局列管編號為第65號老樹,與屋共存的景象奇特。(圖片出處:台北市政府)

紅磚牆的台北士林公民會館,住在士林的人或許天天經過不覺得有其特別之處,但初來乍訪的人目光絕對會被會館前的大樹所吸引。這座公民會館位於大東路75號,為日據時期的房舍,也曾為舊士林區公所使用,身分多變的這棟建築還曾經是區民活動中心、托兒所、勞工就業服務中心等,期間還因為結構安全問題而曾經有所爭議,直到結構問題一一克服後,才再次為這棟建築找到公民會館的定位。而雖然歷經了這麼多的功能變化,但老宅前方的老樹始終很有個性地生長著,生意盎然,台北市文化局的網站上有一個「受保護樹木」資料,記錄了政府關注並且保護的老樹,不知它是否也是其中之一呢?

↑台北士林公民會館前方的老樹姿態相當有個性。(圖片出處:士林樂生活 X 有你有我FB粉絲團

泰安街、青田街、溫州街等區域,為早期台大日據時期的教授宿舍群區域,因此走過這些巷弄小徑時,常常會看到一些日式房舍佇立。位於金山南路一段與泰安街巷口的海軍將官官舍,為日據時期的和洋風歷史建物,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紀錄這間具特殊歷史價值的住宅,過往是馬紀壯將軍、黎玉璽將軍、蔣謙將軍及裴毓棻將軍的住所。深深庭院內有3棵受保護的樹木,包括巨型木麻黃、白玉蘭與1株榕樹。

↑台北泰安街海軍將官宿舍的老榕樹。(圖片出處:台北市文化局)

青田街上還有一棟文學大師梁實秋曾住過的和洋混合的日式建築,有趣的是,這棟日據時代時期的建築地板並非榻榻米而是木頭,因為是梁實秋在師大任教時住的教職員宿舍,門牌上題有「雅舍」二字。這座建於1933年的建築,梁實秋只住了7年就因為妻子的風溼問題而搬遷,但當時他在此地開始創作了知名散文集《雅舍小品》,庭院中的麵包樹都曾在其散文集中出現過以樹思妻的內容。

↑梁實秋故居前的麵包樹曾是散文集的靈感來源。(圖片出處:台北市文化局)

 

美,景色四季皆迷人的菩薩寺

相信很多人已經去過位於台中市大里的菩薩寺,介紹這座美麗的佛寺無關宗教信仰,而是純粹為了以植物地景設計聞名的「半畝塘」江文淵建築師,看他運用清水模加上溫潤木構築的結合所設計的這棟自然建築,環繞著不同樹木與植栽的空間以及入口左手處的蓮花池塘,皆能讓人感受到禪意的質樸綠意。

↑台中市大里的菩薩寺,名家建築與樹木植哉等量齊觀。

聽聞一定要在冬天時前往拜訪一次,因為門前的老梅樹會盛開,還有夏天時欣賞蓮花池、春天看整棟寺廟建築滿牆植物轉為青翠綠色、以及秋天時的黃色落葉,隨著季節的變化感受四季的不同體驗,也對應著與自然共生的建築色彩,每去拜訪一次總能感受到不同的美感體驗。

↑四季景色皆美的菩薩寺,建築與空間色彩也自然環境對應共生。(圖片出處:IBS 菩薩寺FB粉絲團

菩薩寺右邊的另外一棟建築物「維摩舍」有著不同的建築氛圍,對應著旁邊的菩薩寺,有種土系建築的樸實感,尤其所賣商品皆是從尼泊爾帶回來的,而店家收入最後都會回饋給尼泊爾的學院,因此如有機會來台中,不妨考慮選一條色彩鮮豔且用料天然的尼泊爾圍巾回家吧!

 

Info
台灣老樹粉絲團 The taiwan giant trees club

老樹資源地圖

 

Text/李芝瑜
Photo/李芝瑜、台中觀光旅遊網、台北旅遊網、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士林樂生活 X 有你有我FB粉絲團、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文化局、IBS 菩薩寺FB粉絲團、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李芝瑜專欄】時光之旅:大稻埕的文化散策

【老料新貌】當代紅磚新砌象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