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 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學術發起人暨總顧問,積極推動城市美學運動。

 

漫步在迪化街的石板路上,彷彿穿越了時光的長河,這片歷史商圈彰顯著台北的獨特韻味,尤其很多人會覺得好像過年這段時間沒走逛一圈迪化街,似乎就是還沒完成行事曆上的必辦事項。繼2023年初介紹大稻埕商圈(延伸閱讀:走讀迪化街的前世今生),新春歲初,再度為各位盤點充滿年味的迪化街熱點,新舊交織、有滋有味,且讓我們走進其中,重新發現這座城市深藏的文化底蘊。

 

古宅餐廳是一本打開的書,等待著被探索

位於大稻埕的百年米倉「稻舍」,在日據時期可是非常蓬勃的碾米業「益興號」,可以在百年紅磚洋樓內品嘗台菜與現碾鮮米,尤其在這棟建築的對面就是迪化街著名的十連棟,室內陳列的古早碾米器具深具歷史感,是洋溢了米香與紅燒肉香的古宅空間。

有趣的是,位於入口牆面的畫作,是知名藝術家郭雪湖於1930年所繪的《南街殷賑》,在「義美」也能看到禮盒上有這幅滿溢大稻埕風華的畫作。藝術家郭雪湖出生地就是在台北大稻埕,早年曾經學習過國畫及水彩,師從陳英聲與蔡雪溪,這幅以戲劇化手法描寫日治時期大稻埕迪化街位於霞海城隍廟口的節慶景象,廟口擁擠的市井小民忙碌紛擾,繁華多元的招牌,不僅有稱之為「蓬萊名產」的台灣特產禮品店,以及各類南北藥材行和木瓜糖、蜜餞等商品。

《南街殷賑》畫中左下角其實切掉了一段很重要的訊息,那就是路邊攤販販售的台灣水果,代表了台灣水果在日據時代時就已然展開的美味形象。此外,畫的左邊中間有一個原住民圖騰,是排灣族的元素。圖面中間一個名為「高砂木瓜糖」的商號招牌特別引人注目,這種用木瓜製成的蜜餞,因為是稀罕品而成為當時的熱門伴手禮,特別有意思的是,畫面上記錄了當年販賣高麗蔘的「乾元元円本舖」,至今還在迪化街上屹立不搖,現名為「上乾元蔘藥行」……從畫作中窺探歷史,是不是相當有趣,不如直接到現場觀察一下,瞧瞧這幅具有時代意義畫作中所記錄的商店還保留了哪幾間吧!

 

懷舊風華,品味大稻埕的特色咖啡廳文化

老宅咖啡廳「小島裡」雖然不在迪化街上,卻是大稻埕很有特色、充滿了「聲音」的咖啡店,當然,並非真的有聲音一直持續播放,而是這間咖啡廳是以早期的「卡帶」為復古主題,咖啡廳內還有一間真實不定時製作電臺節目的錄音室在運作,設計師方序中與策展人林凱所設計的木質調入口、銅黃色的復古色調,搭配著類似老電影裡的老售票亭入口意象,麥克風造型的燈飾,以及老一輩人童年時期的卡帶與可試聽的播放器,洋溢濃濃的復古情懷。

離開之前,別忘了探訪一下位於地下室的迷你唱片行,此處曾經是防空洞空間,在防空洞空間的卡帶充溢了時代回憶,往上面的天窗一望,上面是設計師的工作室,最重要的是,這裡的食物和咖啡真的很棒,趕快來感受一下一日文青的樂趣吧!

大稻埕傳統街屋有一個特色,除了縱身長的特性之外,前棟與後棟之間,還有一個獨立天井的庭院區域。位於迪化街219號的古厝,而陽明山植栽品牌「裏山」在這裡開了一間與服飾店合作的複合式咖啡店「URA219」, 前棟為服裝品牌「Professor.E」的商業空間,並且在中間天井處展示了各式盆栽、塊根植物等,形成了獨特的庭院造景,為後一進的黑色系京都風茶屋空間更添特色。江戶時代的木門、榻榻米地板、混搭著北歐設計師的家具,透過窗框看出去天井空間的造景,天井小庭園的造景也是由台灣原生植物與日本植栽的混搭風,讓人感受兩者風格完美融合的風景。

有別於迪化街狹長型閩南式街屋的特性,接下來介紹的這間咖啡廳,是大稻埕比較少見的建築形式,由改建巴洛克式老宅的咖啡廳「AKA Café」,是筆者私心很愛的一間咖啡館。因為入口非常隱密,感覺好似經過一個祕密通道的感覺,建築的空間細節與紅磚堆砌的宅邸色系,以及望向外面的小庭院與西洋柱,坐在這間百年老宅中喝著抹茶咖啡,能真切感受回到1920年代的時空穿越感。當年在日據時期曾與米商陳得貴、莊義芳商行老闆莊輝玉並列「大稻埕三仙」的郭烏隆,是咖啡館老宅的原屋主,以經營雜穀、麵粉、糖等批發的「郭怡美商行」而致富,建議品嘗完咖啡後,可以走到2樓的天臺往下望,從不同視角看周遭的磚瓦屋頂,能感受到另一種空間細節。

「屈臣氏大藥局」這棟建築物在迪化街的意義,相信大家應該都有耳聞,這座巴洛克式建築建於1917年,是當時最為氣派且最高的洋房,位置就在大稻埕最重要的霞海城隍廟周邊。這棟建築另一個身分是台灣李氏家族的祖厝。而這次要介紹的「ASW TEA HOUSE」(沃森茶樓),即是位於這棟著名的屈臣氏大藥房2樓,「沃森」店名就是屈臣氏英文A.S. WATSON 的英翻中縮寫而來。

聽聞這間茶屋有著日與夜的變化,白日是陽光明媚的茶屋,而到了夜間則轉身成為一間酒吧,可惜個人並非夜行者,因此只能跟各位分享體驗過的白日空間氛圍,夜間的部分歡迎各位讀者自行體驗。白日的沃森茶樓氛圍寧靜,坐在窗戶邊往下看到人來人往的迪化街,在蓄積豐富歷史感的空間裡,細細品味具有台式特色的烏魚子三明治配著梅茶,三明治裡夾著酸甜脆口的蘋果薄片搭配上烏魚子的綿密口感,是嘗過會縈繞心頭的創新美味。

 

味蕾探險,百年好茶與點心的現代新滋味

大稻埕昔日是台灣茶業出口地,19世紀後半開始,「南糖北茶」中的北茶指的就是「台北大稻埕」,當時北茶的全盛時期可是匯聚了百多家茶行,因此匯聚了很多對茶葉極為精通的茶商,例如「錦記茶行」以及其興建於1920年仿巴洛克風建築的著名茶商陳天來故居;甚至到今日還有很多有名的茶廠,例如已經在大稻埕傳承到第5代的百年茶行「有記名茶」。

想當然爾,來到大稻埕就要停下腳步品茶一番,有時候還可以一邊喝茶一邊聽老故事,例如建於1851年的林五湖祖厝,就是至今保存下來最古老的街屋之一,閩式建築特色是三進兩院街屋,喝著第一進目前經營「臻味茶苑」主人準備的好茶,再細聽第17代林家後人分享保存了近200年的福州杉和傳統的插銷、卡榫接合梁柱等木結構建築手法,還有木門木窗上的兩個滿是歷史故事的小木窗、以及後面樓井區域的細節故事,餘韻十足。

迪化街還有幾個「藝埕」,小藝埕、民藝埕、聯藝埕、合藝埕、眾藝埕、鄉藝埕、婉藝埕。 例如民藝埕就是位於一座百年歷史建築中,一樓是手工藝品店,二樓則是可以品茶的「南街得意茶屋」,也很喜歡天井庭園種的鹿角蕨、兔腳毛等植物,這些結合藝文氣息與歷史建築的複合式空間,值得一探!

 

書香漫遊,探訪大台北裡有趣的老宅書店

迪化街是一條遍布濃厚歷史氛圍的街道,真的很適合一本好書佐一杯好茶。長期關注小農並且認真推動友善土地的「五方食藏」,大稻埕店是傳統街屋的長條形結構,室內設計是由「齊右設計」任佳倫、鄭匡佑兩位設計師進行規劃,中間的天井小庭院區域,由「回春植栽」的鹿角蕨、龜背芋、斑葉熊掌藤等植物圈出的小祕境十分迷人,2樓則是結合雜誌圖書館打造的閱覽空間,據說共有超過千本關於飲食的藏書。

位於同一條街上的「郭怡美書店」,建築立面非常特別,當年1920年代常見的花草泥塑裝飾華麗複雜,刻有「海陸物產砂糖麥粉油類御商」的招牌,說明當年經營的商行與南北貨批發相關。目前經營的型態為書店,1樓陳列著與大稻埕歷史相關的書籍,木樓梯走到2樓後,則是世界文學區,3樓則是藝術設計相關類型,還有一個名為「詩空間」的閱讀空間設置。郭怡美商行兩進(棟)式建築的第一進三層樓與第二進兩層樓之間,有一個別緻的天井空間,這個空間稱之為一落,由建築師林雅萍、何黛雯將當年從1樓吊到2樓存放用的裝置「吊貨孔」重新恢復,並在天井搭建一座具有特色的空中鐵梯來串連前後棟,往上觀望時,這棟故事滿滿的書屋,不禁令人感受到時光穿梭的奇妙氛圍。

離開大稻埕之前,別忘了買一些蜜餞回家,「同安樂」二店旁、位於迪化街一段123、125號的「怡和泰」店家有賣各種口味的蜜餞,大肆採買之於,這棟建築牆面有著黃綠色面磚與3樓的圓拱窗,以及勳章裝飾物、白字浮雕的「IWATAI」(怡和泰),是當時大米商陳得貴的舊宅,也就是前面提及的「大稻埕三仙」之一。

「杜甲」(A Ma)據說是亞洲首間的辣椒香料體驗概念店,外頭看起來像是精品店的裝潢空間,走進來後才發現是各種辣椒的醬料專賣店,全店共有40多種與辣椒相關的產品。之前邀請日本建築師藤貴章來台演講後(延伸閱讀:【李芝瑜專欄】冠德 × 銘傳建築國際講座──藤貴彰的建築回溯),在陪逛迪化街時買了一罐香麻醬,將這罐四川椒麻口感的蘸醬搭配著水餃吃之後,就再也無法錯過這個口味了,強烈推坑大家試試看。

其實,這一帶還有很多好吃的美食和有趣的建築想跟各位讀者分享,礙於篇幅有限,年後有機會再繼續分享大稻埕「邊吃邊走邊看」的建築美食行程囉!

 

Text/李芝瑜
Photo/李芝瑜、几木、稻舍、AKA café、五方食藏、郭怡美書店、杜甲A Ma

 

延伸閱讀:

【李芝瑜專欄】雙北藝術探索,啟發心靈的奇妙之旅

【葉怡蘭專欄】我愛居酒屋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