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餅,是很多人童年的共同回憶,拆開薄薄的黃色塑膠包裝袋,橢圓形的小蛋糕,覆上黃色乳脂質地的白巧克力,外表單純,恰似一顆檸檬。端在指尖,有著令人想咬上一口的吸引力。咬碎薄脆的表層,鬆軟如海綿般的蛋糕體在齒間變得溼潤,檸檬香氣隨著可可脂的黏滑融進嘴裡。

三五口吃完,上顎感覺澀澀的,喉頭有些癢癢的,這奇異的口腔感,隨著檸檬蛋糕獨特的香甜滋味附著在記憶裡,有的人逐漸淡忘,有的人則饞了一輩子。

 

獨特西式蛋糕體,反映出年代文化風情

檸檬餅,又稱檸檬蛋糕,最初是由台中「一福堂」帶起了風潮。仔細看看這顆檸檬餅,會發現它是很「洋派」的點心:西式海綿蛋糕、白巧克力和檸檬汁,做成黃檸檬的形象,是十足的「洋菓子」。仔細想想,從台中發跡的洋派點心似乎挺不少,一福堂的檸檬餅、劉麵包廠的「蘋果麵包」、洪瑞珍三明治、薔薇派、木瓜牛奶,還有甜食攤都會賣一片塗果醬,一片塗乳瑪琳的烤吐司。

洋派飲食的誕生,當然和當時的社會背景與產業氛圍有關。二戰結束後,在美蘇冷戰的局勢下,美國展開大規模的援外計畫。台灣自1950年代開始,也接受美國經濟援助,開啟了「中美合作」的美援時期。

食品物資方面,美國從初期援助麵粉,後轉為直接進口小麥。此舉扶植起了台灣的農產加工業,使麵粉加工業者得以茁壯。而為了鼓勵國人多吃麵食,順利消化大量進口的小麥,美援會、農復會和麵粉工業同會於1960年代共同成立了「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大力宣揚麵食的好。

這波麵食推廣運動中,包含成立「烘焙人員技術訓練班」,專門訓練製作麵包、西點蛋糕等西式烘焙的師傅。越戰期間,更有大量美軍駐台,將美式飲食文化、流行娛樂傾注台灣。台中因為有「清泉崗」作為美國在東亞第一大空軍基地,受到美軍的影響更是顯著。

台中豐原的傳統糕餅業,自清代地方士紳的餽贈需求,到歷經日本時期林木業與鐵道所帶動起的工商發展,本來就累積了深厚的產業底蘊。美援時期又帶來了西式烘焙的技術與設備,培養出不少西點烘焙人才。而這段期間造就出的麵粉大亨,則紛紛開出自家的烘焙坊、西點麵包店和餐飲空間,甚至樂於至海外取經,帶回新的技術與產品概念。隨著民生經濟的提昇,消費娛樂在市中心的持續蓬勃,整個城市在一片追求舶來品與新鮮感的洋派風潮下,業者紛紛推出自家新穎時髦的新產品。

 

歷久彌香的鬆軟,推陳出新風味再升級

因應市場風向,「檸檬餅」就是「一福堂」於1964年自日本引進的「洋菓子」。「一福堂」初期以手工鳳梨酥為店內招牌,在太陽餅於火車、公路局叫賣兜售而成為台中代表性名產的熱潮中也不曾缺席。檸檬餅推出後,又一舉帶起新風潮。

檸檬餅,雖非「一福堂」的創新發明,但確實帶來了視覺與味覺體驗的新鮮感。小巧的尺寸,也讓「吃蛋糕」這件事變得更日常、更普及。推出之時,即掀起話題,同業紛紛推出同款商品,不但讓檸檬餅成為台中新名物,也成為風靡全台的經典洋菓。

檸檬餅歷久彌新,近幾年更在業者們的詮釋演繹下,或加橙皮、或加橙酒、或裹糖霜、或在原料與配方上有所升級,風味上愈加細緻,還有不少品牌以此為標榜,在團購市場火了一波。是否有些想念檸檬餅那鬆軟綿密、亦甜亦酸的不膩滋味,來一份搭配紅茶或咖啡,開啟充滿童年記憶餘韻的美好午茶吧!

 

Text/劉書甫
Photo/許家華、柯穆維

 

延伸閱讀:

【老派常溫點心】蛋黃酥,一抹鹹甜傳遞圓滿心意

【小書房】江振誠:快時代,緩慢之必要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