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身為飲食旅遊作家和譯者的韓良憶,曾旅居歐洲13年,目前和荷蘭丈夫定居台北。自認是饞人,對美食有信仰,樂於動手烹飪,食多也就見多,自然有許多精采好說,從春日必食的南北潤餅,到端午必爭的南北粽大戰;從荷蘭友人的餐桌趣聞,到炸薯條的硬道理,韓良憶的「食話」,有時回望根源與鄉土,有時趣味得宛如一道創意佳餚,飲食與生活總是和在一塊,如此構成的每一日──因為家常,都是好日。


 

「晴光」的美食回憶

最近頻頻走訪晴光商圈,那一帶曾是我熟悉的地方,特別是那裡的食物風景。

童年時,每隔一陣子就跟著父母到中山北路上的「福利麵包」,買各種小西點和應景西洋食品,好比說,耶誕節的薑餅屋和拐杖糖。中學時代,我不再當父母的跟屁蟲,身影逐漸遠離,直到進大學後,因為摯友就住在附近,我常隨著她穿梭於市場內外,品嘗她從小吃到大的各種小吃,這才填補起6年的斷層。

在市場外側街道上結市的小吃攤,一般稱之為雙城街夜市,然而這個「夜市」不單只在夜間營業,而分為日場和夜場,有不同的業主和攤位。我較喜歡白天來,通常直奔市場內覓食,這並不是因為夜市小吃美味,只是白天的晴光市場除了小吃攤外,也有雜貨店、菜攤、魚攤等,是真正的小菜市仔,那樣的日常生活氣味對我更有吸引力。

市場的主體為兩條巷子,農安街2巷小吃攤較密集,其中以「晴光意麵」和「晴光油飯」最有名氣;雙城街12巷的小吃攤相對較少,但「一品香滷味」、「晴光紅豆餅」、「姑嫂麵」和「張媽媽切阿麵」生意都好,而我對張媽媽切阿麵最有感情。原因無他,當年我和好友最常去的就是這家。它那時還是麵攤,坐落在巷子轉角,看來毫不起眼,麵和小菜的滋味卻正宗,有著所謂的古早味。

好友總是點湯米粉,我平日也愛喝湯,來到這攤卻更常點乾拌切阿麵,因為那油麵拌的不是常見的肉臊,而是自調的甜辣醬,這做法和兒時北投市場一家麵攤一模一樣,是我懷念的童年滋味。我們必點的還有紅燒肉,也就是裹粉油炸的紅糟肉。舉箸夾起一片,連同兩根薑絲,蘸著醬一起吃,味道既鹹又甘,微辛不嗆的薑絲則讓炸得外酥裡嫩的五花肉,嘗來不會太油膩。

好友大學畢業後,赴海外留學,從此在異鄉落地生根,我則在6年前從歐洲回到台北故鄉定居。我們每隔兩三年總設法在台灣或歐洲相聚一回,每一次都彷彿重返青春時代,有聊不完的話題。

那一天,我獨自來到如今門面清爽整潔的切阿麵店,又點了乾麵和紅燒肉。食物一入口,啊,還是那個味道,好友若回台,一定要找她一起來重溫舊時味。

不過,我無法大膽聲稱張媽媽切阿麵是晴光美食之最,那不但對不起其他老實做生意的攤商,更會冒犯與我口味不同的吃客,只因「食無定味,適口者珍」,而令我適口的味道往往藏著往日情懷,委實私密又主觀。

(本文節錄自《家常好日子》)

 

《家常好日子》

作者:韓良憶
出版社:皇冠

Editor/小島與松
Photo/皇冠

 

延伸閱讀:

【小書房】張曼娟:家,不是整齊的地方

【小書房】復刻家的味道,媽媽蒜味湯麵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