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展場有幅大型的網絡狀地圖懸掛裝置,包含了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未來實驗室」每位參與者的片段。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藝術中心館長。 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虛擬實境與偏鄉實構築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Opal Award國際評審外,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學術發起人暨總顧問。

 

因水而生的威尼斯,有世界上最浪漫的廣場之一聖馬可廣場,有威尼斯代表建築師Carlo Scarpa的精采作品,以及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美術館建案……總是吸引全世界旅人目光的威尼斯,今年5月格外令人期待,因為兩年一度的全球建築界盛事──從1980年開始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今年已經堂堂邁入第18屆。

在這個特別的月份,整個威尼斯集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人前來看展,讓人感覺之前全球因疫情鎖國的狀況彷彿只是一場惡夢而已。如果無法趕上5月的開幕也沒關係,因為這場盛會將一直進行至今年11月26日為止。這次主題將分為上下篇,除了介紹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建築特色之外,也會盤點一些周遭有趣建築空間推薦給大家。

↑兩年一度的全球建築界盛事──從1980年開始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今年已經堂堂邁入第18屆。

 

定義新未來,解決當代議題的實驗室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今年的主題為「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非裔總策展人Lesley Lokko本身擁有建築師、教育學者、暢銷小說家的多重身分,大部分作品均以文化與種族認同為主題,同時身為African Futures Institute 創辦人的她,將這次主題聚焦於建築史上長期被忽略的「非洲」,這次展覽就像是一個給建築人的工作坊或是一間間的實驗室,展現出創意的實踐案例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新定義。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今年主題為「未來實驗室」,建築人紛紛以創意的實踐案例傳達對於未來的新定義。

另一個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同步進行的平行展主題,則是以「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周圍環境和我們的地球」為基礎,以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推出「時間‧空間‧存在」,為應對氣候變化,展出的項目將研究通過循環設計減少能源消耗的新技術和建築方法,並開發創新、有機和回收的建築材料。參與者還將通過呈現為流離失所的社群和少數群體構想的居住解決方案來關注社會公正,同時其他人將研究城市環境與周圍自然環境之間的緊張關係,尋找共存的機會。

↑今年包括63名國家參與者和平行展共計200餘件作品,展出範圍散落於威尼斯各區域。

今年包括63名國家參與者和平行展共計200餘件作品,散落於綠園城堡區(Giardini)、軍火庫區(Arsenale)、花園區(Marinaressa Gardens)、Palazzo Mora、Palazzo Bembo和市中心各區域,以下選出幾件作品與大家分享!

 

綠園城堡區Giardini:策展人傳達主題的視覺焦點

綠園城堡區的作品大多為國家館,不同的國家試圖展現出屬於他們的國家文化性以及對於未來的定義,將各種社會及文化議題轉譯為展覽的敘述內容。因為國家館的數量不少,建議先從主展館開始逛起。

在這個區域,隨處可以看到號稱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立茲克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們在不同場區看展。當天一走進主展館,就看到2022普立茲克建築獎首位得獎的非裔建築師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走進正在進行開幕式的日本館,更巧遇藤本壯介在現場喝酒聊天。對於想一窺世界級大師真實面貌的建築迷來說,是宛如偶像見面會的現場。

↑日本館今年策展宗旨在於探索什麼樣的建築是值得愛的地方。(圖片出處:日本基金會,攝影YUMA HARADA)

日本館策展人Onishi Maki以「將建築視為一種生物」的心情來闡述策展主題──「建築,一個被愛的地方」(Architecture, a place to be loved),以吉坂隆政1956年完成設計的日本館本身建築作為焦點,從這棟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為再出發點,分享疫情大流行之後,人們如何再次對建築感到驚奇以及如何與環境共生的對話,探索什麼樣的建築是值得愛的地方,而附著在建築立面上的帳篷屋頂、酒吧式休息區與垂掛的藝術創作等空間,都能引發觀者重新思考建築的意涵。

↑日本館由陶瓷碎片所完成的裝置作品以及帳篷屋頂,引發觀者重新思考建築的意涵。

由 Muoto & Georgi Stanishev規劃的法國館,則是以改造表演空間來實驗主體進行探討,將展館打造成一個慶祝場域和集體實驗的球劇院(Ball Theater),是對Lesley Lokko「未來實驗室」實驗世界以及對空間和聲學上的體驗所進行的回應。除了是向 1920 年代和 30 年代Disco舞廳文化歷史的致敬,也代表了一個微型世界對輕型建築的永續概念回應。展覽結束之後,該裝置還採用可重複使用且易於組裝與拆卸的當地材料木頭和鋼,並由威尼斯地區的工匠製作,減少材料的運送和損耗。

↑由 Muoto & Georgi Stanishev規劃的法國館,球劇場與關於性別議題的展出值得一探。

此外,主展館最大房間天花板上有一幅懸掛作品,為網絡狀的地圖,包含了「未來實驗室」每位參與者的片段,有很多對於展覽空間的排列設備和邏輯進行的討論,將所有參與者從他們的環境中帶走並與懸掛的這些內容產生了新的關係。這個裝置既像遮蔽物,又似計畫平面圖,邀請觀眾在參與者、空間、與思想形式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聯繫,是這回展覽我私心偏愛的作品之一。

 

軍火庫區Arsenale:昔日兵工廠化作藝術絢麗舞臺

接下來,讓我們移動到軍火庫區瞧瞧!穿梭在幾個大展場的路上,可以選擇坐船或是用行走的,每次都因不耐等待船靠岸的時間,而選擇用走的,一直到腳都磨破了,才發現自己總是低估了威尼斯古老街道凹凹凸凸的石板路是多麼難走。

↑軍火庫區區裡滿滿的建築模型,呈現了對於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今年主題的回應。

在所有展館之中,個人最喜歡的就是軍火庫區,參觀這個展區的國家館,也能看出與綠園城堡區國家館不同的呈現特質。首先,軍火庫本身就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建築,是威尼斯前工業時代造船廠最大的生產中心,自1980年以來,軍火庫在第1屆國際建築展覽會上就成為雙年展的展覽場地之一。

↑SCAPE景觀建築受邀創作了探索建築對邊界的關注,通過鏡頭探索並重新構思該地區與河流的關係。

主展場區周圍環繞著不同的國家館,但主展場的展覽內容讓我特別有記憶點,是因為它有更多的建築元素,中間區域全是建築模型的展現,包括了一些令人難忘的作品,例如SCAPE景觀建築受邀創作了探索建築對邊界的關注,創作出一個名為「Workshopping the Chattahoochee」的裝置,通過鏡頭探索了亞特蘭大都會區查塔胡奇河沿岸長達數十年的規劃過程,並重新構想了該地區與河流的關係,以50多年的基層環境宣導和社區規劃為基礎,通過無障礙綠道和藍道、公園、自行車道將100多英里的公共和私人土地連接在一起,利用從整個規劃過程中收集工具拼湊而成的河流地圖,社區成員在上面繪製了綠道路線和願望。

↑「Workshopping the Chattahoochee」利用規劃過程中收集工具拼湊而成的河流地圖。

不同於線性記錄方式,在「未來實驗室」中Kate Otten Architects的作品「Threads」,則是通過女性的手工藝製作來講述景觀及故事。在這件裝置作品中,你看得出來,這懸掛的是一件披風,還是一張描繪了地表景觀的地圖呢?

↑Kate Otten Architects的裝置作品「Threads」,通過女性的手工藝製作來講述景觀及故事。

 

花園區Marinaressa Gardens:對可持續性建築的重視

這回帶著銘傳建築系學生們前來協助參加展覽的實構築裝置,其中一件就是來自日本三菱建築師事務所(Mitsubishi Jisho Design)的Takaaki Fuji、Hiroya Inage & De Yuan Kang所呈現的茶屋循環建材作品。

三位日本建築師運用義大利麵的廢料作為節點構件的循環建材,使用咖啡渣和再生紙製作地面,並結合回收木料進行組裝。過程中節點採取Fabula食物生產的混凝土技術,使得食物循環建材的強度特性與混凝土一樣堅固,並根據威尼斯的緯度45°,設計了一個向8個方向延伸的節點,以確保力在各個方向順利傳遞連接到中軸線。

然而,由於所使用的材料是義大利麵循環建材,在建造過程中導致了結構兩次被鳥類撞擊而受損。然而,在開展前1星期持續的寒風細雨不利氣候下,我們仍與日本團隊一起順利完成了實際構築的結構安裝。因此,很高興看到這件作品在開幕時完好無損,儘管周圍仍有鴿子出沒,但這並不影響內部正在進行的日式茶道,期待接下來半年期間的展覽,這件作品不會再受到威尼斯鳥類過多的關注。

↑針對食物浪費而啟發的日式茶屋,運用義大利麵的廢料作為節點構件,並結合回收木料進行組裝。

 

Palazzo Mora & Palazzo Bembo區:與自然的深刻對話

在這個沒有計程車的島上,要走到Palazzo Mora & Palazzo Bembo這兩個區域,其實是需要繞一整圈才能走到的中心區,Palazzo Mora離水岸再遠一些,因此在中心區走累了,只能去看地圖研究一下,離能夠搭船的水岸還有多遠,不然可能就得找一艘昂貴的貢多拉(Gondola)了;而Palazzo Bembo則是一間14世紀的哥德式建築,位在與大運河隔街相望的絕佳位置。

這兩個展區皆為主辦單位之一ECC(European Cultural Center)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旁邊同步進行的展區,作品皆以回應這場展覽主軸「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周圍環境和我們的地球」為基礎,針對氣候變化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方式。

往上看到天花穿插的紙捲設計,其實也是為了減少能源消耗,而將運送作品的包裝紙再利用,運用有機、回收的建築材料,進行即席創作的循環建材作品。

↑(左)Professor Thomas Vinson 和Professor Christine Dobert探討浪費的作品Use.Less;(右)運用現場回收包裝材製作的即席裝置藝術。

 

同場加映:走訪威尼斯知名建築景點

安藤忠雄的威尼斯關稅美術館 Punta Della Gogana 的前身是一個17世紀的古建築,出自於對原始結構的尊重,安藤在歷史建築與清水混凝土之間呈現了獨立結構系統的共存關係。坐著船前往關稅美術館的路上,其實就能欣賞到第一件設立在海面上的藝術雕像──-建築本身就是一座三角形的傑作,而不僅止於建築本身的美,室內展現的李雨渙作品區作品也很精采,有這次特別展出的入口作品。

此外,當然也不能免俗地要去San Marco教堂和旁邊的高塔上走一圈。白天與夜晚的San Marco教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個性,尤其威尼斯動不動就會飄雨、導致廣場積水的狀況,反而因此呈現了水中倒影的特色。旁邊的高塔則可以從四面欣賞威尼斯的整體鳥瞰,不僅可以看到San Marco方向的教堂屋頂特色,特別的是從關稅美術館方向看到的鳥瞰效果,跟坐船過去所見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動。還有很多有趣的周遭建築探索,請等待下一篇與各位分享……

↑San Marco 教堂日夜各具風情,如果遇上廣場積水的狀況,還能欣賞到水中倒影的美景。

每天的行程,從威尼斯早餐Bar的一杯卡布奇諾與一塊巧克力可頌開始,披薩與各種義大利麵作為結束,雖然短短幾天一縱即逝,但每天看著的景色都是海和美麗的建築,在這裡成長的孩子們,美感力的薰陶是在生活中日日耳濡目染,不難想像為什麼義大利的設計能量如此強大,有幸這次也帶了一些學生前來進行國際移地教學,培養多元實作力。這場建築藝術饗宴將一直維持到11月結束,如果今年還沒有行程的安排,不妨可以考慮走一趟充滿藝術、美食、建築的威尼斯之旅吧!

↑每日行程從威尼斯早餐Bar的一杯卡布奇諾與一塊巧克力可頌開始,披薩與各種義大利麵作為結束。

 

Text/李芝瑜
Photo/李芝瑜、日本基金會、YUMA HARADA、Viacheslav Lopatin、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進來這裡,即使是你的夢都需要遵照她的規則!Fornasetti大舉入侵威尼斯知名購物廣場

【李芝瑜專欄】愛上越南,從建築、人文到美食的享樂體驗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