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間台菜餐廳,但欣葉台菜成功地做到一點,只要考慮上台菜餐館用餐時,它始終維持榜上有名,而店內從煎豬肝、菜脯蛋、蛋黃肉、蔭豉蒜青蚵等小吃菜色,到紅蟳米糕、魚皮干貝燉白菜、金錢蝦餅等宴客大菜,皆抓住饕客們的心,且朗朗上口。

 

台菜博物館,想吃就做給你吃

迄今開業逾46年,欣葉台菜之所以能深植人心,與欣葉創辦人李秀英的經營策略息息相關。過往台灣菜細分為清粥小菜、特定食材主題或是海鮮宴席,出名的台菜餐廳諸如青葉台菜、雞家莊或海霸王皆專精於一類,但欣葉台菜一開幕即打破台菜菜式過於簡單的既定印象,將清粥小菜、宴席料理和家常台菜融冶於一爐,滿足客人各種場合需求。

「餐飲都會有淡、旺季,比如5~9月就是小吃的旺季,10月過後就是宴席的旺季,通常有宴席就沒小吃(清粥小菜),小吃多的時候大約宴席也不多。所以一開始,董事長的規劃就是有清粥小菜、有家庭宴請和商務宴請等菜色,任何時間點想吃,都可以找到一個著力點。」欣葉國際餐飲執行董事李鴻鈞說。

彼時的欣葉台菜創辦人李秀英,秉持著「你想吃什麼,我來做給你吃」的想法,不僅是奉上菜單給客人點菜,她熱衷於與客人有更多的互動,有彈性地依據客人的期待設計菜單,比如依客人牙口需求,將食材切絲、切角,搭配各種烹調法烹煮,讓料理更容易入口咀嚼;依據食材,菜脯蛋有魩仔魚蛋、蚵仔蛋的變化,三杯雞有三杯杏鮑菇、三杯綜合菇、三杯魚下巴的更動選項;依據節慶禮俗,結婚要有全雞起家,整隻不能切剁,訂婚要備雞腿,生日宴除了要有豬腳麵線、壽桃,還得備紅蛋,剝殼代表新生……在在細節考量均符合台灣民情風俗。

「這是欣葉40幾年來特有做生意的手法,任何場合、需求,到欣葉用餐都很方便。所以我們不會特別強調說阿舍菜、酒家菜,當然欣葉菜單也有這些菜色,只是沒有分到這麼細。」李鴻鈞解釋,目前欣葉菜單可以看到菜式照片的菜色雖然只有100多道,但實際算上菜單可以衍生的作法,遠遠將近1,200道料理。

「傳統老台菜部分食材不易取得,此外,師傅的養成通常需15年以上才有能力做出道地的台菜風味。」李鴻鈞解釋,所以,目前欣葉台菜各分店因為商圈特性差異,不僅在營業時間上有所差異,固定菜單外的宴席內容也有所不同,「但在欣葉台菜創始店,由於當初設定台菜博物館的概念,這裡就保留了所有的老菜、老師傅及用餐氛圍。」李鴻鈞說明,欣葉菜單的取捨和變動,其實是順應著消費市場、生活型態而改變。

 

欣葉台菜學,本味料理說故事

生活全球化促成台菜國際化,也成為欣葉台菜的發展方向。「台菜國際化的手法,每一家餐廳都有所不同,過往台菜沒有套餐,但為了迎合國際場合需求,套餐成為國際化的標記點。」李鴻鈞表示,欣葉台菜剛開始依此邁進,但現下,他認為國際化應該回歸到國際人士吃飯的習慣,根據場合把台菜變成容易就口的形式,回歸到台菜欣葉創辦人李秀英的初心──「款待」。

根據國際外賓的飲食習性、生活習慣,透過與客人溝通充分理解,避掉禁忌食材,比如西方人多數不吃內臟、猶太教賓客不吃沒有魚鱗的魚、回教賓客不吃豬肉,讓各國人士都能舒適用餐;用餐期間,在菜色中融入台灣各地不同食材、在地傳統食品加工如發酵等,使得外國賓客充分了解台灣的風土。

「所以董事長常說款待、款待,服務講究的是流程,但款待是客人想要什麼就準備什麼。所以服務是一種留白,款待是一種對話。」李鴻鈞說,在你來我往之間,賓客也能體悟台灣特有的人情味,讓來客對於台菜有更深層的體驗。

為了讓欣葉台菜能夠與新世代溝通,疫情期間更建立起一套「欣葉台菜學」,重新定義台菜的味型,且融入台菜文化與息息相關的民俗節慶,並錄製Podcast,讓台菜文化淺顯易懂、更有故事和情感,沉穩且慢速地耕耘客人的意識形態,讓走過近半世紀的欣葉台菜,以本味料理和款待精神成為台菜經典之一。

 

Info
欣葉台菜 創始店

台北市中山區雙城街34-1號
02-2596-3255
11:00~21:30

 

Text/黃翎翔
Photo/欣葉台菜

 

延伸閱讀:

【山中好餐館】在離天空最近的鐵板燒品嘗泰雅風土

【山中好餐館】今天去寬哥那裡!祕境山城老屋飄香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