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關山坐落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自日治時期以來就是縱谷南區的行政中心,也是日式移民村,整齊的街道、完善的公共設施,在當時非常繁榮。時至今日,因人口外移與高齡化,關山逐漸失去光環及活力,成為全台人口最少的東台灣小鎮。

為了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關山的美好,心繫在地發展的關山鎮公所、鎮農會及在地社群匯集成為一股力量,自2016年開始推動「關山文創聚落發展計畫」,辦理「百工換宿」活動,招募青年到關山「駐老屋 X 助社區」,更陸續完成超過15間歷史老屋的改建計畫,營造出獨特的街區老屋氛圍,加上返鄉及移居青年特色商店的經營,適合漫遊輕旅行的小鎮生活圈逐漸成形。

返鄉生力軍,發展多元田園生活 

位於關山警察局前的「癡愛玉」,將老屋重新改裝為古早味甜品店,致力推廣在地自產的愛玉產品,可說是老屋活化的典範。店長吳珮甄是關山人,對這塊土地有深厚的情感,她說全世界只有台灣有愛玉這種小食,店內甜品以自家栽種的愛玉為主,一整碗的愛玉搭配一點點糖水、鳳梨果醬就很美味;「玫瑰拿鐵愛玉」以玫瑰花造型的紅茶愛玉凍加上黑糖漿與牛奶,兼具口感與香氣,是店裡招牌。

↑「癡愛玉」的愛玉自己種也自己做,一整碗的愛玉搭配一點點糖水,天然愛玉的滋味滿溢盈香。

阿美族電光部落青年黃瀚,大學畢業後迫不急待回到故鄉,以電光社區日治時的舊名「日出」為名,成立了「日出禾作」,集結在地小農契作「電光米」。此外,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電光部落從日據時代就開始種植咖啡的歷史背景,在自家開起僅限預約的「禾作吧台」,以手網慢時間自焙咖啡,烘出獨特的風土氣息,為小鎮生活增添一番迷人風味。

由黃瀚以手網自行烘焙的電光咖啡,為小鎮生活增添一番迷人風味。(圖片出處:日出禾作FB

歡迎「關」臨,小鎮美好再發現

關山是花東縱谷的大米倉,返鄉及移居青年也為當地農業發展注入不一樣的活力。在鎮上開設「南島秧滿田」的陳家千和妻子黃惠玟,就是自都市回鄉打拚的年輕小農,從零學起當農夫種田,秉持著「把好吃的米介紹給用心吃飯的朋友」,透過電商通路自產自銷有機稻米,更自發舉辦導覽活動和「關山鎮小市集」。

↑關山是花東縱谷的大米倉,關山米深具口碑,一望無際的美麗田野風光同樣遠近馳名。

從小就熱愛著家鄉的林振球,返鄉定居關山務農,除了成立生產好米的「東軒坊」,進一步推出泥巴插秧、吃田邊餐、摘採野菜等DIY體驗,讓遊客在吃喝玩樂同時進行食農教育,找回小時候的生活與味道。

↑當地閒置的舊穀倉變成製米體驗教室,將糙米拿至小型碾米機碾製,最後大喊通關密語「關山米好好吃」,就能把親手製作的白米帶回家。

「米國學校」是一處以米為主題的休閒體驗場所,設有水稻文物館、米食DIY教室、米雕教室、農產品展售中心等設施,除了展售關山地區的農特產品,也提供稻米知識教學、碾米DIY、大碗公飯與多種農業相關遊程,看米、玩米、吃米、帶米回家一站完成,是很推薦的順遊景點。

↑關山鎮農會將早期「田裡的便當─碗公飯」變成體驗行程,並邀請當地婆媽們輪班掌廚,做出美味傳統家常菜。

此外,關山也是全台第一個設置自行車道的鄉鎮,這條長達12公里的環鎮自行車道分為親山、親水兩段,坡度平緩景色怡人。秋高氣爽之際,騎著單車穿過田野、走過山坡,再到親水公園裡欣賞候鳥過境與豐富的自然生態,享受兩山之間花東縱谷的優閒假期。

↑關山是全台第一個設置自行車道的鄉鎮,沿途坡度平緩,沒有吵雜的人車,只有風吹稻浪的細微摩擦聲相伴。

 

(因台東發生強震,近期欲前往關山地區的旅人,請留意自身安全、交通安排及店家營業狀況,敬祝旅途平安)

 

Text/吳峻、慕昊
Photo/吳東峻、日出禾作FB、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Glocalization】地方創生私房漫旅:尋找高雄那瑪夏的回家小徑(上)

【Glocalization】地方創生私房漫旅:尋找高雄那瑪夏的回家小徑(下)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