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植於日本文化與生活間的「侘寂」美學,富哲思,有禪境,雖無法言簡意賅去說明,亦難以具象的詞彙解釋,但其影響所及已超越國界,其精神更是無處不在。透過出身自東、西方的兩位不同作者:日本美學家大西克禮,與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深受日式哲學與美學影響的貝絲‧坎普頓的著作,我們或可尋獲理解侘寂的不同途徑,同時感受侘寂在不同領域面向的存在。

源自日本美學的迷人概念

大西克禮是為日本學院派美學的確立者暨代表人物,在世時專事美學研究與翻譯。在他的《侘寂─素朴日常》之前,另著有《物哀─櫻花落下後》、《幽玄─薄明之森》,合為大西克禮的日本美學系列三書。

在《侘寂─素朴日常》一書中,大西克禮以語源分析為出發,各自解析了「侘」與「寂」的由來與使用方式,既細緻又感性地闡述了「侘寂」在美學理論上的定位與價值,同時定義了「侘寂」的三種涵義:寂寥、古老,以及事物的本質。全書也正以這三種涵義為分章,進一步再以不同實例為說明,如日本傳統文學的俳諧、和歌、茶道、枯山水等,試圖由淺入深,由生活日常中解釋他較為論理而考究的侘寂定義。

在日本生活與工作多年,視日本為第二家鄉的坎普頓,在《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一書則直白地表示:「試圖清楚說出侘寂的定義是一個很弔詭的挑戰。它有點像是愛──我可以告訴你,我對它的想法,以及它給我的感覺,但只有當你自己感覺到它的時候,你才會真正知道。」誠懇又玄妙地定調了侘寂的意義。

侘寂是反映生命真正本質

坎普頓為「日本學」的研究者,在她住居日本的期間,學習了花藝、陶藝、書法、茶道,從工作與日常之間不斷體會何謂侘寂,「慢慢抽絲剝繭的過程中,我理解到的是:侘寂真正之美不是在事物上,而是在生命本身的特質。」

也正因如此,在《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書中,坎普頓並不論理,反而更像是一位親切的朋友,從最不起眼的生活裡、從她與其他朋友的相處中對著讀者說明什麼是侘寂,像是她說起自己訂了溫泉旅館卻忘記訂餐的經驗,說起自己的切花日常與工作切片,也說起狀況連連的工作經驗、與友往來交際的種種樣貌,也觸及生活中與自然的相處,最終提及生命的必然消逝與不完美。

坎普頓在每個篇章中都有自己的注解,譬如「一切都是不恆常、不完美與不完整的」,「侘寂是一種心的狀態。是一種深呼吸,緩慢的吐氣。在發自內心的欣賞時刻所感覺到的──在不完美世界的完美時刻」。

透過大西克禮的學理詮釋,以及坎普頓源自日常的分析援引,你是否對「侘寂」也有了新的認識呢?

《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全三冊)》
作者:大西克禮
譯者:王向遠
出版社:不二家

《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作者:Beth Kempton
譯者:游淑峰
出版社:時報出版

 

Text/汪思喬
Photo/不二家、時報出版、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侘寂美學】侘寂風格單品 靜謐深邃的生活俳句

【永續書齋】從借土養命到落地生根的民族誌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