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二字說來玄妙,為什麼某些人能發現隱藏在細節處的美麗,另外一些人不能?又或者,為什麼某些人認為美麗的東西,另外一些人卻不見得持有相同意見?簡言之,美感是種理解美的能力,或說是潛能,無法用單一的方式學習,也無法在一朝一夕間獲得,需要練習打開身體感官認識萬物,甚至動手實作,方能感受美在何處。

 

目前台灣校園的美感教育環繞在「感、思、做、評」四大方向,其中的「做」,即是強調透過雙手實際操作、創作或展現的過程,整合、詮釋,並且重新發現自己心中領略的美;通常創作會讓人聯想到藝術、繪畫,然而美感實作並不侷限任何形式,每天的服裝搭配、踏出門拍下的每張照片、下廚時的菜餚擺盤、房間的收納規劃,生活中處處充滿創作機會,一旦能看見深層的美、真正的美,這股了解便會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人更加趨向美的動能,就如文學巨擘海明威曾說:「如果你能領略,你就能傳達。於是你成了作家。」

 

不受任何形式限制地放手創作

當然,傳達心中所感的媒介及方式不勝枚舉,唯一相同的是,創作能讓人看見更多的美。時尚設計師Iris Van Herpen以超現實的未來感結構受到推崇,她將時尚作為載體、科技作為工具,將己身美感傳達於世:「我對時尚最感興趣的地方在於,能把我心中的感性,轉換成新的模樣,例如布料,例如輪廓。」Iris Van Herpen在某次採訪中提到:「我不希望創作受到任何形式的框架限制,依照形式主義的方式創作,結果是可預測的,稱不上是創意。當我們擁有新的想法時,應該要逐步調整,前後調上數百次也沒關係,在這個痛苦的歷程中,即使邏輯會變得更加混亂,但我們經常能在混亂中發現『美』的存在。」

 

艱難困惑的歷程亦為美

再如利用底片闡釋美感的日本攝影師奧山由之,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2017年拍出既青春且靈動的寶礦力水得廣告,其作品色彩鮮明、姿態曖昧明晃,比起確切的瞬間,更像是移動的過程或光影:「一場時裝秀可能只有15分鐘,但隱含的概念卻需要醞釀半年以上時間。當然時裝秀很美,但投入的熱情與真誠,只有在準備的那半年才能完整看見,所以非常想要拍攝這段期間,比起最終完成型態的美,帶著艱難與困惑的歷程,才是我想表達的美感。」

 

綜合上述所言,創作是一個能重新理清「美」的方法,將心中認識的美,藉由各種媒介賦予新的詮釋,過程中往往能看見更多美的可能。現在開始,把握生活中每個能盡情揮灑的機會!

 

text/朱昕茹 Hannah Chu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