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吳庭安

W春池計畫主理人。在回收玻璃產業中成長,循環經濟與環境共生於他而言,不只是創造價值的過程,也不僅僅是企業的DNA,而是歲歲年年力行實踐的日常,在創作與合作持續完善優化中。

 

周間的新竹公園有濃蔭綠水、有風聲人語。然而,在此流動的不只是麗池的水與竹城的風,看不見的地方,有機無機的存在正默然循環,須臾與永恆之間的界線,或許從來並非涇渭分明。

安居於新竹公園一隅的「春室Glass Studio + The Pool」,能看到職人以吹製拉絲等手法製作日常物品;選購利用100%可循環再製玻璃精製的器皿;從樓梯空間延續到3樓,腳下是運用了回收玻璃碎的磨石地坪……以窯爐為意象的展覽空間,揭示著包含但不限於玻璃種種想法與應用,於此一覽無遺。

春池玻璃是台灣最具規模的廢棄玻璃回收業者,春室則是他們選擇連結工藝與日常的概念空間,展現玻璃的各種態樣以及融入生活之中的種種形貌。推動這些做法的吳庭安只為一個目標:創造新的價值,實踐循環經濟。

↑在春室的1樓,可近距離看到職人以吹製拉絲等手法製作日常物品。

資源永續再生,貼近生活成為一頁日常

對於台灣人而言,資源回收是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儘管家戶資源垃圾的回收制度行之有年,身為春池玻璃的第二代,吳庭安深知一般大眾無從得知這些「資源」的下一站何去何從。「所以我試著讓回收玻璃變成更多的產品、作品、展覽,甚至規劃了春室這樣的空間和餐飲,就是為了讓循環經濟這個概念更完整地被傳達。」

吳庭安直言,提倡循環經濟的主因,源於對現在『不』循環經濟的思考。線性經濟的思維是開採、使用而後丟棄,社會與環境等外部成本不在考量之內;循環經濟起於回收卻不止於此,需在永續使用的邏輯下,再創價值的過程才能完善。

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春池玻璃將回收玻璃重製成可運用在各種業界的材料,賦予資源再生的價值;W春池計畫、春玻選物平台則將無形的理念轉化成作品與行動,讓循環經濟更貼近生活,最終在春室展示種種靈感與永續生活的多元樣貌,「我們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地從最源頭的循環開始,慢慢延伸到各種生活的可能。」

↑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春室展示種種靈感與永續生活的多元樣貌。

以玻璃為載體,締造有機循環無限可能

吳庭安曾為《剛好,才是最好》一書撰文推薦,其中提倡的思維與他一直提倡的理念不謀而合。「工業革命前,我們使用的東西以手工或工藝製作的物品,它的價值讓你不可能隨便把它丟掉;工業革命後開始了大量製造,消費者很容易丟了再買新的,完全不會考量外部成本,因為你只會在乎你付出的錢,你不會在乎環境幫你付出了什麼。」剛好,為什麼才是最好?這個問題挑戰了以往的商業直覺,卻也是通往全新可能的指針。(延伸閱讀:重質不重量!最好的是剛剛好

正因為台灣是一座資源稀缺的島嶼,將種種資源利用得淋漓盡致、發揮無限可能的想法早已根深蒂固,其他資源少、面積小的國家也有同樣的傾向。「北歐最被appreciate的是設計。簡約的設計,源於他們的自然資源很少,所以能用、實用、具有基礎美感就夠了。」北歐設計成為普世美學價值之一,或許也證明了根據地理、人文衍生出的特色,足以轉譯成具有價值的文化,「春池在做的,就是在傳達循環經濟的理念與概念,試著影響更多人。」吳庭安說。

改變思維,我們所做的都是為了下一代

2019年,吳庭安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訪問學者,研究內容之一是為何人類遭遇重大問題時,不會立即採取行動?原因之一是人類習於考量與己身周邊有關的事物。「如果每個人都靜下來思考,你做的這件事情是為了什麼?有沒有創造一個適合這個環境的價值?可能就會醒悟到自己做的事是否符合環境或社會的需求。」

目前全球已有64個地區採用的碳定價(Carbon pricing)措施,這是吳庭安近年關注的議題。「很多人期待靠新科技解決地球暖化問題,但若專注在單一材料就只能解決單一問題,碳稅(Carbon tax)可以讓整個機制朝往好的方向。」

自9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27個國家開始徵收碳稅,這項讓排放溫室氣體需支付相應費用的政策,目的在於鼓勵綠色能源投資、開發與銷售低碳產品等。「若使用循環玻璃的杯子售價5百元,大量製造的杯子加上碳稅可能會變成1千元,當循環經濟的東西開始被選擇,就會用全人類的力量去改變這個機制。」

春池玻璃官網開宗明義寫著:「我們所做的,都是為了下一代。」以玻璃為媒介,將有限的資源透過不停的循環利用,走出永續的更多可能,或許正是吳庭安心中最堅定不移的信念。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吳庭安

 

Text/Anya Lin
Photo/葉仁傑、M.D.W

 

延伸閱讀:

【看人物】陳冠華:長於斯,尋找在地的建築形式

【看人物】曾志偉:向自然學習的建築理念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