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陳冠華

美國奧勒岡大學建築碩士。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主任兼所長,曾任教於實踐大學大學空間設計系與建築系,研究領域為建築設計、建築理論與建築史,並持續進行建築與室內設計。「花東海岸小住宅」是主要的建築代表作品,並著有《逐海而居:陳冠華花東海岸小住宅設計》與《走進內壢裡:以合作取代介入的社區藝術行動》(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等。

 

近年來,回歸自然在各個領域蔚為風潮,長時間在大學建築教育裡工作的陳冠華,帶著學生上山下海,共同試圖摸索這個島嶼的建築,要與我們分享他心目中的自然之家是何種樣貌。

↑位於台東長濱的「灰黑橘黃」民宿,陳冠華將理解自然的態度,藏在濃烈的黑灰水泥牆底下。

一種能夠感知自然的生活方式

自然的居家空間應該是什麼樣子?陳冠華表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需要居所,因此在土地上蓋起了房子。台灣近幾年崇尚木造房子,認為木頭最能貼近自然,但每年夏天颱風過後回到花東,總看到許多木造房子、涼亭等被狂風掃過而付之一炬的慘況,「一再地重建或修復,並不會比較環保,或許我們已不太適合再回歸到以往那種原始的自然了。」

「我希望在空間設計裡呈現,一種能夠感知自然的生活方式。」陳冠華表示,人從自然而來,對山林、海洋等景象自然而然充滿想像,但並非要直接把這樣的畫面複製到居家裡,人與自然的關係可以透過空間去連結,雖然是住在房子內,卻能清楚感知到自然的氛圍,你可以看到雲、看到雨、聽見風在吹,感覺四季在變化。「那樣的空間、那樣的生活方式,最接近我心中的自然之家。」

↑學習面對自然、對自身有所反省,是陳冠華多年來往返花東的深刻體悟。

面對自然應抱持著謙虛的態度

「我始終認為,建築物本身能反映出定居在地球上的姿態。」因長年受邀到花東海岸規劃建案,陳冠華多年來頻繁往來花東,原本曾想,要在這麼激烈的環境中生存,房子一定要堅固、頂天立地吧!

然而,在《面向大海的十字架:花東海岸小教堂》一書成形過程中,透過測繪教堂的機會,與當地居民有了更深的交流,陳冠華慢慢認知到和自然相處的方式,不應只是堅強的對抗,而是可以巧妙、紆迴地與它共處。這些生活經驗更對他日後的住宅設計,注入了不同的想法與能量。

陳冠華進一步闡述,人面對自然的態度比空間本身更重要。以傳奇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的國父紀念館為例,人們總會被那個有如大帽子般的飛簷所吸引,而坐在飛簷下轉角處的人,會不自覺地抬頭看雲、感受天空一樣,是令人激賞的建築作品。他說:「感知自然,決定在人;而人們面對自然,更應抱持著謙虛的態度。」

↑由陳冠華設計的「沙漠風情」民宿,直挺豎立在花蓮豐濱石梯坪海岸旁,灰色水泥牆外表滿布藤蔓,訴說著蓬勃的生命力。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陳冠華

 

Text/陳秀麗
Photo/葉仁傑、吳東峻

 

延伸閱讀:

【看人物】曾志偉:向自然學習的建築理念

【看人物】陳惠雯、黎旭瀛:幸福,在生活的每個瞬間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