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貝聿銘 (圖片來源/dezeen)

 

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以102歲高齡於今年5月辭世,這位獲獎無數的當代建築大師,出自於他手筆的眾多經典作品,有不少是建築迷津津樂道、並列為此生必訪的景點,像是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克里夫蘭搖滾名人堂博物館等等。

 

若是覺得這些建築太遙不可及,先不用失望,貝聿銘的作品遍及全球,亞太地區也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今天就來朝聖一下這位大師在亞洲的經典作品!

 

1963  台灣路思義教堂

在台中東海大學校園內的磚黃色教堂,是不少台灣人記憶中的一席美景,難以想像這是在1963年落成的建築,距今已經有56年的歷史!貝聿銘以薄殼雙曲面工法建造,四片分離的雙曲面結構外型彷彿像是虔誠的信徒雙手合十祈禱,細窄的屋頂「一線天」設計讓天光灑落傾瀉內部空間,營造莊嚴的聖堂氣場,呼應貝聿銘的設計理念「讓光線來做設計」。路思義教堂最知名的的「三無」─無樑、無柱、無牆,亦是其中一大亮點,可見建築師的匠心獨具。

 

路思義教堂不但是觀光客來台中必訪景點,並且在今年由從直轄市定古蹟升格為國定古蹟,成為台灣國定古蹟105處的其中之一。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982 北京香山飯店

具有爭議性的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在中國的第一個作品,原本北京政府邀請貝聿銘在故宮附近設計一棟約30層樓的現代化酒店,但貝聿銘認為故宮附近不應有超過紫禁城高度的建築,會破壞了皇城的格局,並以「我不想成為千古罪人」回應,後來當局同意改成在香山興建低層數的酒店。

 

香山飯店結合中國傳統建築跟現代主義,將四合院及蘇州園林的特色融入在現代建築之中,並運用大量的天窗,讓光線充滿空間,展現古今交錯、天人合一的意境。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990 香港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落成時是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架構以竹節為靈感象徵節節高升,並由不同高度的四個三角柱呈現多面稜型,玻璃幕牆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並隨著光線的角度有不同形象,成為香港新一代的地標。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997 日本滋賀美秀美術館

貝聿銘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概念打造了美秀美術館,從進入美術館前的長型隧道,運用吸音材質跟金屬壁面,讓隧道的靜謐深邃為造訪美秀美術館的旅人做了最好的鋪陳,迎向豁然開朗的旅程。

 

為了不破壞環境,80%的建築物都藏在地下,保留了一絲神秘感。美術館使用大量的幾何元素,玻璃天幕切割出光影之間的線條遊戲,並將山景與花樹融入,運用日式的借景美學與自然調和。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2008 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作為貝聿銘最後一件文化藝術作品,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位於卡達首都杜哈落成時,貝聿銘已經91歲了。卡達政府力邀貝聿銘設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並將選址的權力交給他,因為貝聿銘不希望博物館被淹沒在現代化的都市叢林中,最後在杜哈的濱海大道起點附近的海上請卡達政府造了座人工小島,建成了這座海上的博物館。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由五個立體整齊的正方型堆疊成簡約又壯觀的外型,透過這樣立方體堆疊的設計,讓陽光投射進來形成折射跟陰影的變化;內部則是保留伊斯蘭風格的幾何裝飾跟圓頂設計,成功揉合傳統伊斯蘭精神與現代感。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text/張暐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