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陳惠雯、黎旭瀛
大多數時間是奉行秀明自然農法的專職農人、5個孩子的雙親,其餘時間才切換成醫生與先生娘的角色,在大屯溪畔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透過日日的實踐與自然對話,體悟人生。幸福是什麼?是這座農莊之名,也是他們的日常寫照。
在田裡貼著地、揮著汗,在自然之中感覺生活的樣貌,對黎旭瀛而言是幸福的。「你用頭腦認知季節的時候,會覺得夏天好熱、冬天好冷,但實際上,腳踏在田裡的時候不是這樣的,風和草都超漂亮、夕陽也好美,農莊裡的聲音和味道都太好了,這些在辦公室裡都沒辦法感受到。」他轉過頭對著陳惠雯一笑,「這是不是叫小確幸?」
守護土地,自家採種自家種
造訪幸福農莊當天,黎旭瀛正帶領著一批志工進行草葉堆肥、整地,準備迎接下一批農作物的生根萌芽。「我們每年會舉辦一次種子交換會,今年拿到了許多特別的自家採種種子,除了皇帝豆、四季豆之外,還有很多很好的原住民品種。」在許多事物都容易「被消失」的年代,黎旭瀛特別珍惜這些名字和用途都幾乎已被遺忘的種子,爬牆豆正是其中之一。「菜豆通常要搭架子讓它長,但這種豆子有牆壁就會爬,生命力很強。」
對兩人而言,最初為了取得安全食物的務農目標早就達成了,一草一葉、一花一果,點滴收穫都是幸福。「秀明自然農法有一個要求,就是要做到自家採種,採著採著,就發現我們在做這樣子的事情,其實跟更好的未來有關。」黎旭瀛和陳惠雯長年在同一塊土地上耕種,悉心守護著不讓農藥與化肥汙染這片淨土。
傳承美好,聆聽自然的聲音
「當父母親之後就會想到,如果再不為地球做些什麼,以後孩子要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要吃有毒的食物嗎?還是活在糟糕的環境裡?我們很清楚自己在做對的事,透過農業的方法讓土地變乾淨、讓身體變健康,地球上美好的東西就有機會傳遞下來。」
美洲原住民易洛魁族(Iroquois)有「七代之約」(7th Generation Principle)的說法:我們做每一件事時,都必須考慮到它對我們之後七個世代的子孫,及其居住的環境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影響陳惠雯至深的《西雅圖的天空》一書,正是譯自西雅圖酋長於1854年的演說,陳述著印第安族視萬物親近如血緣的哲學、對祖靈的尊敬和對自然的孺慕。
「長遠的例子可能很難想像,但在眼前的現在,我們能做到的是多留一點種子,多保護一塊土地,像最近我們會把一些台灣的原生植物、瀕危植物救回來。」黎旭瀛說,對於永續該怎麼做、能怎麼做,其實沒什麼太多想法,「只是把現有的、好的東西保留給下一代,不只是學著以前的東西,也想著如何改變,讓自己可以一天一天做得更好。」
身土不二,從觀念開始改變
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尋找一塊潔淨的土地從事自然農法絕非易事,黎旭瀛認為需要一些緣分,但他更相信淨土不是必要條件。
「你可能沒辦法找到真正滿意的土地,但是讓身邊有緣分的土地,一天比一天更乾淨,總有一天就會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有些人認為台灣這麼小,真的能做到零汙染嗎?我們不是要在零汙染的環境下做這些事,而從一塊小小的土地開始,透過很多人一起努力,就像是蝴蝶效應。」黎旭瀛堅信,土地重要,觀念更重要。
「一般西醫認為有菌就要殺菌,這樣的想法和慣行農法一樣,它可以變成沒有蟲的狀態,可是這個狀態並不是真的健康。」身為醫師,黎旭瀛認為真正的健康是什麼?「免疫力和抵抗力是最根本的,和自然農法的概念相通,土地乾不乾淨、植物有沒有生命力,這些都比殺蟲殺菌更重要。」
目前仍為主流的慣行農業,認為農藥可以防蟲、肥料可以增加產量,沒有什麼不好,「可是我們在自然農法裡看到的,跟一般人想像的不太一樣,植物很健康的話,自然沒有蟲害也沒有病害。」陳惠雯甚至認為,有些菌有助於汰弱扶強,留下更有生命力的品種。「如同人的身體健康是一樣的道理,不好好攝取能照顧自己身體的食物,身體變得很弱後才說該如何保護,那個只能是未病,稱不上真的健康。」
「慣行農法跟自然農法種出來的東西完全不一樣,這在科學上是已被認證的事實,眼睛看不到的意念會改變土地的生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怎麼讓它變得更好。」這些用心和努力,或許難以價格衡量其價值,但又如何?不活在世俗的判斷與價值觀中,黎旭瀛和陳惠雯都很清楚,攜手走過的一切有多麼珍貴。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陳惠雯、黎旭瀛
Text/Anya Lin
Photo/葉仁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