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豬可分切出多個部位,搞清楚肉質特性再適當烹調即可品嘗最佳美味。

台灣人有多愛吃豬肉?根據2017年的統計,在寶島每人一個月平均要吃掉3公斤豬肉。豬肉與台灣飲食生活息息相關,它是拜神祭祖必備的「三牲」供品之一,節慶飲食中更不乏豬肉料理,像是端午節的肉粽、中秋節的滷肉月餅、尾牙吃的刈包,以及傳統過生日必備的豬腳等,美味牽繫著台灣人的心。

國產豬的自給率排名NO.1

台灣人愛吃豬,豬肉的自給率也以86.3%在各種肉品中排名第一,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台灣人所消費的豬肉,都是本土的養豬業所培育,強調生長履歷的國產品牌豬日益蓬勃,豬隻從出生、飼養、宰殺都有精確流程管理。

而受消費習慣影響,溫體或冷藏的國產豬肉又比冷凍的進口豬肉更受歡迎,市占率高達9成。台灣目前大部分的家豬都是進口品種,主要是以藍瑞斯、約克夏、杜洛克等歐美純種肉豬配種而來的白豬,成長時間較快速與瘦肉率較佳,約飼養6個月即可上市。

↑台灣畜牧業多採智慧化豬舍,豬隻也有各自的身分證,記載著養殖過程中的大小記錄。

備受本地老饕推崇的黑豬,肉質香甜、Q彈緊實,但因養殖時間成本約是白豬的2~3倍,因此量少衿貴,包括近年熱門的品種有從本土黑豬混種而來的「六堆黑豬」,以及噶瑪蘭豬為品牌打響知名度的「盤克夏種」黑豬等。值得一提的是,有匈牙利國寶豬之稱的「綿羊豬」近來在台灣培育成功,讓品嘗豬肉的選擇變得更加豐富。

豬全身上下都是美味之寶

一頭豬從頭到腳可分切出多個部位,先搞清楚不同部位的肉質特性,再加上適切的料理方式,讓豬肉美味發揮到最大值!

豬頸肉又稱松阪肉或雪花肉,每頭豬身上只有2小片,油花均勻、口感Q脆,拿來燒烤、煎炒或汆燙十足美味。上肩部位的梅花肉富含油花,適合燒烤、汆燙,而胛心肉肉質軟嫩,適合絞碎後當肉餡,切成肉絲爆炒或切片涮煮。

↑(左)梅花肉富含油花,適合切片做火鍋肉片。(中)豬五花肉適合長時間燉滷或紅燒的料理。(右)豬小排多拿來烹製糖醋排骨、蜜汁排骨和燉排骨湯。

豬的背脊部位可分切出大里肌(脊肉)、小里肌(腰內肉)和帶骨的豬大排與豬小排等品項。大里肌纖維較粗、油脂少而鮮甜,多以肉槌拍鬆後再蘸粉酥炸成豬排。腰內肉由於肉質細嫩、無筋無油,格外適合油炸或嫩煎。

台式排骨飯常用的則是肉質緊實帶點兒油花的豬大排,連骨的筋膜部分啃起來特別香!豬小排(又稱腩排)則多拿來烹製糖醋排骨、蜜汁排骨和燉排骨湯,吃起來肉厚多汁又帶軟骨,深受喜愛。

↑纖維較粗的大里肌,多先以肉槌拍鬆後再蘸粉酥炸成豬排。

豬腹脇部位的肉脂肪組織多,其中又夾帶著肌肉,因肥瘦相間,故又稱五花肉或三層肉,適合長時間燉滷或紅燒的料理。至於,皮多且帶筋的豬腳,相當適合以燉煮展現其腴潤風味。

不論習慣在傳統市場或是超市購買溫體或冷藏豬肉,都可以從肉的色澤、彈性、是否有完整包裝標示,以及豬皮上蓋有紅色的「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戳章來判斷品質。基本上,表面有光澤、觸感有彈性不黏滑且聞來無異味的就是新鮮好肉,而豬肉買回家若不馬上烹煮,請記得立即冷藏保鮮防止變質,才能吃得安心又美味。

 

Text/邱俊智
Photo/邱俊智、RÒU BY T-HAM、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好食材】台灣雞百百款 美味了得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