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雞以白斬雞方式料理,最能呈現甜美的原汁原味。

年關將至,過年大菜少不了的雞肉,肉質彈嫩可口、烹法豐富多樣,又因為音同台語「家」的發音,在台灣人的餐桌上一直深受喜愛。

從營養學觀點來看,雞肉富含蛋胺酸,可維持肝功能健康,也可抑制過敏狀況產生。雞皮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雞軟骨則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能增加肌膚彈性活力。而低脂低碳水且高蛋白的雞胸肉、雞里肌肉部位,更是健身、減重者眼中的完美食物。

常吃的雞肉品種有哪些?

台灣坊間的肉用雞從羽色區分,可概分成美國育種的白肉雞與有色肉雞,而有色肉雞又分國外育成和台灣育成的兩類,常聽到的土雞、仿土雞、烏骨雞、古早雞、鬥雞等,則都是在台灣育成的有色肉雞。

雞肉的口感與雞隻性別、部位有相關,公雞肉質有咬勁、膠質多,多做湯式料理;母雞則皮薄多汁、肉質細嫩,適合三杯雞、油雞、鹽水雞等料理方式。

飼養時間也是雞肉口感關鍵,飼養期較短的白肉雞結締組織少、含水量高,因此吃起來軟嫩、風味較淡,不耐久燉,然而卻非常適合烤、炸等西式料理方式。

反之,雞隻飼養越久締組織的韌性和強度則愈高,肉質纖維入口便富嚼感。好比平均得飼養12周以上的土雞、仿土雞、烏骨雞,甚至得養足24周以上才上市的鬥雞等,肉質就是富咬勁與肉汁,適合拿來作白斬雞、燉湯或紅燒。

↑雞隻擁有足夠活動空間,肉質得以發育得更加飽實彈Q。

另一種極品肉用雞是閹雞(又稱太監雞),閹雞是以公土雞為雞苗,在雞苗1~2個月大的時候以手術摘去睪丸,閹雞長大後肉質便介於公雞和母雞之間,脂肪比公雞多、卻又不像母雞那麼油膩。普通雞的脂肪長在皮下及內臟部位,肌肉纖維則會隨著年齡變粗。閹雞的特別之處在於少皮下脂肪堆積,雞皮因此薄且脆,而肌肉纖維間確有脂肪生長,連一般容易柴澀的雞胸部位也柔軟多汁,養得愈久,香氣、甜度愈高。

坊間閹雞通常得養足6個月才上市,外型結實碩大、雞皮黃橙油亮,由於飼養成本高,因此身價也比土雞貴了2~3倍之多,但即便如此,仍是許多老饕眼中最愛的珍饈,更是過年時做為祭拜貢品、年菜的搶手食材。

↑近來餐飲圈火紅的帕修斯雞,在優質環境中以天然有機食物養足180天以上才上市。

如何選購雞肉才能食得安心?

若是在超市購買需確認包裝是否有註明合法屠宰場資訊、來源牧場資訊,以及是否有針對安全與追溯之認證標章。

而在傳統市場中則建議向有冷藏設備的固定肉販購買,挑選毛孔大、肉色均勻,摸起來不黏滑、聞起來沒有異味的雞。回家烹調時掌握充分煮熟後再食用的原則,就能吃得美味又健康。

↑(左、中)白肉雞肉質鬆軟適合炸、烤等料理方式。(右)土雞、仿土雞等有色肉雞的公雞肉質有咬勁、膠質多,適合做湯式料理。

 

Text/邱俊智
Photo/邱俊智、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好食材】蘿蔔,冬季到初春最著時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