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3 月 20, 2025 | 居
Foreword 橋,這一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徵,也是連結的直觀顯現,自古以來便串聯了人與人、地域與地域,更深深影響了人們對世界的想像與理解。一座座傑出的橋梁不僅克服自然障礙,更憑藉其建築美學與工程技術的非凡設計,展現連結的力與美。 ...
by editor | 3 月 17, 2025 | 居, 愛閱讀
Foreword 獨立書店的風潮方興未艾,不同主題、風格的獨立書店持續綻放。 其中,有部分由設計師打造的特色書店,以設計為選書主軸,以空間為風格展演;亦有甚者,邀請不同文化領域權威擔任選書顧問。而走訪這些書店,透過空間與文字,我們閱讀設計生活更豐富多采的可能性。 薄霧書店坐落於台北市中正區一幢老舊建築的3樓,低調而隱密,初訪者常會因為狹小的入口和不起眼的招牌而錯過,卻因此更添幾分神祕。踏入書店的瞬間,彷彿穿過了一道隱形的結界,喧鬧的都市頓時變得遙遠,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細緻而沉靜的氣息。...
by editor | 3 月 7, 2025 | 居
Foreword 在城市小宅的夢想設計──居住在城市中如何擁有花園?在櫛比鱗次的大廈中,如何獲得天光的變換?在單面窗的住宅單位裡,如何擁有自然通風的各種可能……即使是城市蝸居,仍然可以實現美好的家之夢。 高房價時代,都市住宅空間逐漸緊縮,如何放大居住空間成了一門學問。同時,隨著頂客族與獨居人口日益增加,居住者的組成比起傳統小家庭時代更為簡約,住宅空間的隱私需求也相應降低。有趣的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居住需求,卻不約而同促使設計師重新思考牆體設計,掀起一股「去隔間化」的空間設計思潮。 用高架地板巧妙界定...
by editor | 3 月 5, 2025 | 行, 居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by editor | 2 月 21, 2025 | 居
當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與自動化技術日漸成熟,智慧廚房已不再是未來想像,而是逐步融入日常的生活風景。從提升便利性與效率,到強調永續發展與個人化體驗,新一代的廚房科技,正悄然改變我們與食物的關係。 AI革新,從單點智能到全方位整合...
by editor | 2 月 17, 2025 | 居, 愛閱讀, 最受歡迎文章
Foreword 當代抽象藝術巨匠江賢二,一生奉美為信仰。90年代末,他回到故鄉台灣,來到台東金樽,在天地山海之間,讓身心浸潤於光與色的交織,感受自然的呼吸與靈魂的悸動。最終,他傾盡所有,將畢生的藝術關懷化為實體,築起「江賢二藝術園區」。這座藝術殿堂將於2025年3月啟幕,承載著他無私的信念,願以美為橋梁,療癒世界、淨化人心,為後世留下恆久而燦爛的精神遺產。 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說:「一個偉大的建築師,一定同時也是個偉大的詩人!」(Every great archi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