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瑜專欄】建築、古蹟與街頭煙火裡的新加坡觀察

【李芝瑜專欄】建築、古蹟與街頭煙火裡的新加坡觀察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建築大師在台灣】平田晃久:我嘗試將自然界的形狀,放進人工的建築

【建築大師在台灣】平田晃久:我嘗試將自然界的形狀,放進人工的建築

Foreword 建築是不同文化之間的連結,透過建築,重新解譯一塊土地更多可能的樣貌。 今年,我們聚焦那些在島上落成或即將誕生的世界級之作,也看見本地建築師與國際名家攜手合作的精彩篇章。每一座建築,都是一次跨越邊界的對話,一場關於土地、時間與創造力的深刻共鳴。透過它們,我們看見台灣與世界,不再只是連結,更是彼此成就的風景。   如果說,有一種建築不以高聳挺拔為志業,而是在城市中悄然生長,如同一株從土地冒出的植物,一層層疊加光影、風、雨與人,那麼,它很可能出自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之手。...
【李芝瑜專欄】往返東京與台北,重新思考空間的可能

【李芝瑜專欄】往返東京與台北,重新思考空間的可能

About 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看展覽】島嶼之間的設計語言──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25的建築對話

【看展覽】島嶼之間的設計語言──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25的建築對話

在日本四國與本州之間、波光粼粼的瀨戶內海上,散布著一座座島嶼。這些島嶼曾因高齡化與人口外流而被遺忘,但自2000年代以來,透過藝術與建築的介入,逐漸轉化為一場關於地方再生的美學實驗室。2025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將再次登場,以建築與設計為線索,串連自然、歷史與人文,打造出屬於島嶼的當代表情。   瀨戶內藝術祭的誕生:從荒廢到再生的空間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