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9 月 2, 2025 | 愛閱讀
Foreword 2023年有一場以臺南淺山風土為主題的料理策展風光展開,主理人是蕭佑任,一位在臺南生活十餘年的彰化人,他造訪了左鎮、玉井、後壁、大內、東山等地,遇見種植麻竹筍的人、採集青草的人、釀造醬油的人與柴焙龍眼的人,與料理人、陶藝家、土壤推廣師相逢,「這群人對餐桌上那幾皿菜的執著,讓我漸漸想起唇齒間、舌頭上曾擁有過的記憶。」於是,一篇篇關於臺南淺山的食之散記,集結而成《好好吃飯:臺南淺山的理想初味》一書,彷彿在說:好好吃飯、一起吃飯吧! 全國最大的酪梨產地就在臺南大內。 彷彿連土地都滿溢出脂香。...
by editor | 3 月 13, 2025 | 食
Foreword 在食的領域,我們將從基礎到風潮,深究美味的元件。 成就美味,調味料是基石,更是不可或缺的連結。今年,我們將深入台灣調味料的世界,探索這個看似微小,卻關鍵至巨的美味靈魂。 鹽,是氯化鈉的結晶,一個日常得幾乎讓人忽略的調味品,卻默默地撐起了餐桌上的滋味天地。在台灣,鹽不只是餐盤裡的調味,更串聯起歷史記憶、地方風土與文化脈絡,而隨著人們重新發掘各地鹽品蘊藏的獨特風味與故事,鹽業的傳統工藝再次被重視──從海濱到山林;從日曬鹽田到手炒海鹽,這些微小的晶體,正以多元姿態重新定義這座島嶼的生活美學。 ...
by editor | 11 月 6, 2024 | 食
Foreword 台灣人寬廣的不只是心,還有味覺。 台灣歷史上曾經歷過多次移民與殖民,使得這塊土地充滿了各處的鄉愁之味。這些移民和殖民者帶來了己身習慣的飲食習慣和料理技巧,深深地影響了台灣的飲食文化。正因為如此,台灣人的味蕾總是勇於嘗鮮,善於接納各種風味各異的料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在這片寶島上交相輝映,每一種料理都在台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家。 接過「新台祺之家」之家的名片,立刻就明白店名的由來,林祺軒和蘇雪祺這對夫妻檔,名字裡剛好都有個「祺」字,而老闆是台灣人,老闆娘是新加坡人,順著這樣的邏輯就有了「新台祺」。...
by editor | 8 月 28, 2024 | 看人物, 居
Profile Foreword 在台灣,曾經有許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由職人手作。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日用品幾乎都可以用機械取代人工,卻仍有極少數的老師傅,堅持以匠人的態度,持續製作著仍然保有溫潤手感、卻可能並不怎麼起眼的「小東西」。造訪這些隱身在台灣各地的職人,分享他們的堅持與手藝,看見台灣最美的風景。 人稱阿龍師的蔡順龍,用竹竿撓起棉團,彷彿拿了巨大的棉花糖,一拉一轉抽出薄薄的棉疋,動作輕慢地橫鋪又直鋪,一層又一層加厚白絮,一席溫暖的古早棉被便在眼前展開了樣子…… 棉被窟裡堅守老手藝製程...
by editor | 7 月 12, 2024 | 居
Foreword 在歷史長河中屹立不搖的老屋建築,每一塊磚石中都隱匿著一段流逝的時光,是時代變遷的閱歷,更是一座文化的寶藏。近年來,許多台灣房屋面臨老舊、能源浪費等問題,老屋翻新成為熱門話題,因此,我們提出修舊如舊、創意翻新以及可持續的改造等多方思考的改造計畫書,範圍涵蓋商鋪、公寓、日式老屋等,試圖讓老宅的每個角落重新煥發光彩,推動老屋再現美好生活新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