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物】曾志偉:建築一種人與自然的通道

【看人物】曾志偉:建築一種人與自然的通道

Profile曾志偉 自然洋行設計團隊創辦人與設計總監,多年來深究自然建築,希望藉由建築空間,在人和自然中創造連結,藉由人為構造體及地貌因素,將建築空間轉化成為自然與人之間的一種空間介質,回溯居住原始初衷。2008年在峇里島烏布成立生態建築實驗室,探索另一種新的生活實驗活動可能性,並試著打開所有的感觀,用視覺、聲音、氣味、味覺來接觸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宇宙,溫馨、寧靜、自在、愉悅並充滿能量。   爬一小段陡坡,彎過幾折石階,來到隱匿在陽明山裡的「少少(Siu...
【看世界】農莊建築 感受身處自然的魅力

【看世界】農莊建築 感受身處自然的魅力

農舍,是農耕民族最早的建築,也是最為貼近土地的建築方式之一。人類從穴居發展到建築,伴隨著畜牧與農業行為的發生,農舍的設計也跟著改變,而透過這些建築,我們不僅得見各地不同的風土條件,更充分還原了一時一地的歷史面貌 凝聚地域文化的農舍建築 來到德國南部小鎮古赫塔(Gutach),位在此處的黑森林戶外博物館(Schwarzwälder Freilichtmuseum...
【小書房】聽,樹正在對我們說什麼

【小書房】聽,樹正在對我們說什麼

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正衝擊著所有人類,極端氣候致災的頻率越來越高,解方在何處?出路又在何方?長年以作品關注人類各面向困境的美國作家理查.鮑爾斯(Richard Powers),透過小說《樹冠上》傳遞了一個觀念:「若想在地球上永續永存,就必須與樹木結盟。」 在樹的生命中探尋自我 《樹冠上》的敘事結構宏大,情節引人入勝,全書以樹根起始,以樹籽為終結,傳遞了一份生命生生不息的底蘊基調。...
【看人物】無蝶夫人:苦心相行  常來常往的天然人情

【看人物】無蝶夫人:苦心相行 常來常往的天然人情

Profile無蝶夫人 無蝶夫人柴小舟,1960年生於台北,曾任台灣中時報系的資深記者與駐日特派員。1996年,與研究台灣原住民史的京都大學教授無蝶先生共結連理。2006年,無蝶夫婦歸隱山林,將一座傳統和式家屋打造成「無蝶庵」,並徹底實踐昭和30年代自給自足的天然生活。著有《日本人為什麼會長壽?》、《夢之棲家——無蝶庵的慢活世界》、《手釀》等書。  ...
【小書房】如何免於生態浩劫?《巫師與先知》的省思

【小書房】如何免於生態浩劫?《巫師與先知》的省思

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出版的《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指出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未來極可能在2040年前跨越1.5℃的升溫警戒線。 這是全球迫在眉睫的問題,且讓我們試想一個近未來可能發生的景象: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數來到了100億,這意味著將有100億張嘴需要被餵養,100億個可供這些人居住的地方,屆時,我們需要有多少資源才能滿足這一切?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又該如何達到平衡? 面對明日世界的生態挑戰 美國作家、同時也是資深科普記者的查爾斯.曼恩(Charles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