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5 月 7, 2021 | 行
1960年代至今,取法自然的建築風潮已成主流。建築大師們不僅是就地取材,與自然為善,更進一步,讓建築崁入地景,與環境融為一體。 人、建築和自然的共生 世界建築潮流經過不同時代的淬煉,受到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走出了形式主義的框架,返歸到建築與空間的本質思考,對稱、圖騰、形象不再是設計建築的主流準則,建築師們反倒開始討論起環境,關於地形如何起伏、關於微氣候如何流動、或是關於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性……再加上人的使用者經驗,諸如配置、動線、住居等,不約而同呼應了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建築哲學:「人、建築和自然的共生。」...
by editor | 4 月 30, 2021 | 看人物
Profile 詹鳳春 台灣第一位在日本取得樹木醫執照的女性,既是奔波在山林與城市間為樹木竭盡心力的良醫,也是在大學講堂傳講授樹木醫學的大學教授。在逐季逐歲的光陰流轉中,時間觀逐漸與壽命可達數十甚至千百年的樹木同步,進而悟得了順應自然的生命智慧。 從心底相信樹木的自癒力...
by editor | 4 月 21, 2020 | 樂
明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這天不只是一年一度的綠色嘉年華,而是希望越來越多人一起加入環境保護這個行列,全球各地保護地球的實際行動,是人類改變生活的轉捩點。2010年,在日本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了「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s),透過整理全球各地現存的里山案例,提倡這樣的生物平衡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 人地和諧互動的生活智慧...
by editor | 6 月 25, 2019 | 樂
一般人對於樹木移植不太了解,在實際執行上有SOP需要遵照:先要打葉再斷根、根球包紮保護、準備移植樹穴、吊運及種植等數個工序。特別說明的是,斷根前的打葉是為了讓樹木不會蒸散過多的水分,若葉子保留太多導致蒸散量太大,一旦蒸散量超過「永久萎凋點」,即便後來再進行澆水灌溉的補救措施,也沒辦法恢復原本生意盎然的樣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