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於樹木移植不太了解,在實際執行上有SOP需要遵照:先要打葉再斷根、根球包紮保護、準備移植樹穴、吊運及種植等數個工序。特別說明的是,斷根前的打葉是為了讓樹木不會蒸散過多的水分,若葉子保留太多導致蒸散量太大,一旦蒸散量超過「永久萎凋點」,即便後來再進行澆水灌溉的補救措施,也沒辦法恢復原本生意盎然的樣貌了。

另外,修枝也是一門學問。在樹木移植的過程中,若細枝保留得太多,移植後一下子冒出許多新葉,樹根也會來不及補充營養,因此也需要修剪新枝、新葉才行。在移植的時節方面,雖然不同的樹種有不同的特性,但原則上以秋冬斷根、初春移植較為恰當,把握秋冬時落葉的時機,減少移植過程的水分蒸散。

若遇到老樹的保存移植,更需要花費半年至一年的時間,採取更繁複謹慎的斷根作法:將樹根等分後,每隔一段時間施作斷根,並觀察樹木復原的情況,若長出細根代表適合移植,容易存活下來,但相對時間、人力、金錢成本相對偏高,若工期太短,在時間壓力下也很難實踐。

以根基營造過往的案例而言,台大會議中心工程在台大醫院的要求下保存樹木,原本預定的瓦斯管線因而繞道;整建孫運璿故居時,對於庭院中一顆珍貴的老樟樹,先修剪樹冠保留其樹型,並在斷根、斷枝的部位以紗布包裹保護及保濕,同時大費周章在樹上裝噴罐澆水保持濕度,且採用現地移植的方式吊掛移至工地旁的圍籬內保護,待整修工程完畢後再將原樹移回。

根基營造也面臨過千棵以上、更大規模的樹木移植。以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光子源工程為例,採取樹木經過兩次移植的「異地移植」方式,程序更為繁複:移植前先調查樹木的狀況,在每棵樹上編號並確認移入的位置;待主體工程完工後,再依照景觀設計的圖樣,將樹一棵棵移植回去。

 

樹木移植不只是專業而已,更重要的是展現對綠色生命的了解與尊重,像是根據樹種的不同,選擇合適的移植地點,影響了樹木生命的延續。例如:榕樹的樹根盤根錯節,若安置於市中心不利於地基或路基的穩固,移到淡水漁人碼頭反而能檔海風,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苦楝樹諧音苦戀不討喜,但是樹型優美,春夏秋冬呈現不同的姿態,相當適合作為庭園植栽。因此,換個角度看待樹木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Via 居心誌No.002

Text / Sylvia Chung

Photo / 許家華、阿偉蘇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