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共生的「水之教會」,安藤忠雄以簡約的幾何線條與萬物靜謐對話。

1960年代至今,取法自然的建築風潮已成主流。建築大師們不僅是就地取材,與自然為善,更進一步,讓建築崁入地景,與環境融為一體。

人、建築和自然的共生

世界建築潮流經過不同時代的淬煉,受到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走出了形式主義的框架,返歸到建築與空間的本質思考,對稱、圖騰、形象不再是設計建築的主流準則,建築師們反倒開始討論起環境,關於地形如何起伏、關於微氣候如何流動、或是關於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性……再加上人的使用者經驗,諸如配置、動線、住居等,不約而同呼應了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建築哲學:「人、建築和自然的共生。」

如今,許多國際建築大師們樂於與自然為善,有的從就地取材觀點來思考建築,例如隈研吾的「長城腳下的公社」;有的則設法讓建築崁入地景,與自然融為一體,例如荷蘭建築師Vincent Monthiers以「山洞內的城市」為概念打造的「莫卡托體育館」(Sportplaza Mercator),則讓建築穿上了一襲綠色的植被外衣,使高低樓層外牆具有層次厚度,並與周圍林地融為一體,教人分不清這究竟是建築,還是愚公在夜裡悄然移來的一座新山?

↑在光反射下的「沃斯堡現代美術館」,建築物宛如漂浮於水上。

與大地一起律動的時空

享譽國際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他的作品中更能見到許多巧妙結合自然地景的建築,像是知名的作品「光之教會」、「水之教會」等。除了日本地區,位於美國德州沃斯堡郊區的「沃斯堡現代美術館」(Modern Art Museum of Fort Worth),以大片玻璃帷幕包覆混凝土結構,在光的反射下,建築物宛如漂浮於水上,光影投射變幻呈現出的流動美感,形塑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感官空間。

如果想朝聖安藤建築的地景建築,不容錯過的是被稱為「安藤之島」的直島。從1992年結合旅館與美術館的「倍樂生之屋」(Benesse House Museum),到2013年存放安藤作品手稿與模型的「安藤美術館」(Ando Museum),這座人口僅3,000餘人的小島,就有高達8座安藤忠雄的作品,每一個創作都低調融入周邊地景,讓自然、藝術與建築充分調和。

↑建於2004年的「地中美術館」,安藤將建築物本體幾乎都蓋在地下,與直島地形巧妙結合。

安藤建築在直島最為人熟知的「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其建築物幾乎都埋設於山丘的地面下,透過狹隘、開展、轉折等精心安排的結構設計,引進天光注入各展演場域。這樣的規劃是為了維持當地美麗風光,也創建出令人感受前所未有平靜氛圍的體驗。

一首關於自然的建築詩歌

探究地景建築的脈絡,除了上述近代活躍的建築師之外,不可不提建築界的泰斗:葡萄牙籍建築大師阿爾巴羅.西薩(Alvaro Siza Vieira),他曾獲199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並在2012年摘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

↑西薩1963年建造的「波諾瓦餐廳」為代表作之一,被譽為「嵌入峽灣的餐廳」。

西薩的作品簡單卻極其優雅,精準控制建築尺度與環境協調的關係,創建了獨特的風格,著名的眾多作品包括:「波爾圖建築學院」(FAUP-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t Oporto University)、「塞拉維斯當代美術館」(Serralve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波諾瓦餐廳」(Boa Nova Tea House and Restaurant)、「南韓安陽藝術公園安陽文化中心」(Anyang Alvaro Siza Hall)、「1998年世博會萬國公園葡萄牙館」。這些建築的共通點在於凝聚了強大生命力,提引出當地濃烈色彩,因而被形容為「地域性建築」。

↑1998年世博會葡萄牙館優美和諧的建築形態,獨創結構像是在廣場裝上了一片屋頂。

如果說,有的建築像音樂,或是像一本書,地景建築就像是一首詩,它並不龐然,卻擲地有聲,有著直指人心的深刻感。在這些嵌入地景的經典建築裡,你最想親眼見證哪一座的魅力?

 

Text/FunnyLi
Photo/lingling7788、ShengYing Lin、Bisual Photo、StockPhotosArt、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看世界】教父私島度假 徜徉原始情懷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