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這天不只是一年一度的綠色嘉年華,而是希望越來越多人一起加入環境保護這個行列,全球各地保護地球的實際行動,是人類改變生活的轉捩點。2010年,在日本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了「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s),透過整理全球各地現存的里山案例,提倡這樣的生物平衡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

人地和諧互動的生活智慧

想像一幅田園風景畫:和煦陽光下,阡陌相連的農田圍繞村舍,鄰近處有池塘、有綠地,不遠就是樹林、山丘。農人荷鋤下田,日出而作;農舍邊養雞鴨鵝豬,自給自足。水稻田既是農家重要的糧食來源,同時也是溼地,滋養著自然與生命的循環,維持著生物多樣性。

日文中稱這樣的生活環境為「里山」(Satoyama),它不是山名,也非特定區域。《經典雜誌》在2015年4月的報導中,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說明該定義:「里山,簡單而言,意指環繞在村落周遭的山、林、川和草原,經由人類適當的耕耘,提供動、植物多樣性的棲地,達到社會面、環境面以及生產面三贏的局面。」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長期關注里山議題,他在《借鏡國際里山倡議經驗》一文中也提到,「這樣的耕作方式常稱為『生態農業』或『永續農業』,這些地區的共同點是以水資源的妥善經營和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為目標。」

全球共通的里山概念

里山一詞來自日本,但里山概念並非獨一無二,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稱呼,文中說明,「這類『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分布在世界許多地區並賦予各種名稱,例如菲律賓的木詠(Muyong)、烏瑪(Uma)和大巴窯(Payoh);韓國的毛爾(Mauel);西班牙的德埃薩(Dehesa);法國和地中海國家的特樂裡斯(Terroirs);馬拉威和尚比亞的其特美內(Chitemene);日本的里山(Satoyama)和里海(Satoumi);中國的風水林和田園等。」

里山和里海有什麼不同?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也是研究海洋生態的魚類學家,他在《人與海的結合》文中清楚解釋,「相對於里山的目標在追求森林和農村的社會與生態的生產地景,里海則是要追求海岸地區的社會與生態的生產海景。它強調人與海的結合,透過人為的經營管理而使漁業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並可永續利用。」

【小檔案】里山倡議:生活、生產、生態合一

 2010年10月,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在日本名古屋舉行,日本政府提出「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簡稱為IPSI),期望能夠「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以永續利用的方式來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達到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的願景。」

Text/李民渭、陳天天

Photo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