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林黛羚

是家生活的研究者,也是生活場域的觀念生產者。

景觀建築系畢業後,任職居家雜誌及旅遊雜誌採訪編輯多年。

探討關於生活與住的一切,以其擅長的方式持續傳遞正向價值。

著有《在家CEO!賺進後半輩子從家開始》《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等書

「大概從5、6年前開始,我觀察很多屋主後發現:家,是一個用來住到老的空間。」陽光灑落的午後,林黛羚悠然地侃侃而談……

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規劃,生活的場域也隨之有所調整。自認是「生活場域觀念生產者」的林黛羚觀察,只有真正認識自己與家人的需求,才能開心打造足以笑度人生下半場的樂齡好宅。

一如聰明穿搭需要依照場合調整,當邁入不同年齡層時,理想住家的樣貌與條件也不斷改變:對30至40歲的屋主而言,此刻的住宅不見得會是終老的家,往往更偏重設計風格或是遷就地點的便利。「等住了10幾、20年後,開始有不同需求,年紀愈大理想就更趨務實。」林黛羚自己的觀察是,一般人會在45歲開始進入第二波購屋或翻修的階段,並開始思考同住家人及自己老後的需求。

放眼下半場,預留調整空間

 「過去,很多人是不斷忍耐著生活中的不便,直到須長期臥床、有看護需求時,才發現自己的臥室連放一張看護床的空間都沒有,甚至光是上廁所,都遙遠得令人痛苦。」她說。現在則有愈來愈多人,提早思考人生下半場的居家生活樣貌。相較於有了需求才被動翻修、以解決眼下問題為目的的長照住家,林黛羚認為漸進式的熟齡住家考慮的層面更遠也更具彈性。

林黛羚認為,基於預備與預留這兩大重點規劃的住家,能夠讓人從中年,到需要臥床或看護的老老期,都能過得順暢舒服、不受困擾。「現在也許還不需要,但空間可以先做好鋪陳,甚至預留監控設備或緊急求救鈴所需的管線與距離。」

「關鍵在於要知道未來對於空間的需求,在動線、照明、配線,以及材質的選擇上,透過『預備』與『預留』的設計未雨綢繆,理想的熟齡住家也可以不用花很多預算就能達成。」

左:浴室避免門檻,利用緩坡做洩水 右:不用傳統扶手,而是創造出既可以是檯面,也有扶手功能的空間。

身心需求並重,通用設計讓全家人都自在

此外,當共住的家族成員分屬不同性別、年齡層與健康狀況時,林黛羚也建議可透過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打造讓全家都能感到舒適的環境,「低障礙也許無法達到完全無障礙的需求,但能搭配輔具達到通用的目的。」

例如:當浴室有高低差時以斜坡板解決問題、降低危險;需要扶手輔助的空間可在牆面以內崁設計做出溝槽,而不是只能做外凸的扶手。「通用設計能在無形之中讓每個人都會以直覺式的反應去適應。」在解決使用者需求的同時,也能讓其他家人將之視為空間與場景的一部分。

從中年入住到迎向人生終點,家的功能不只是棲身之所,更是與家人共度享樂和體驗生活幸福感的空間。事先預備、考慮每個成員,才能以更優雅的姿態迎接可能的變動與挑戰、更幸福地在「家」這個空間中安放自己的未來。

Text/Anya Lin

Photo/葉仁傑、原點出版社

延伸閱讀:【看人物】專訪林黛羚2:認識自己,才能設計最需要的家

專訪影片:林黛羚:打造一個住到老的家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