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初去了武漢一趟。
臨行前不停有朋友來訊提醒「那裏,很熱很熱很熱!」這個暑假,台北也真是夠熱,每每一出門都好像有台吹風機直接以熱風往你皮膚上吹。 往往,一出門就濕了滿身的我,想說,還能有多糟,就這麼出發前往武漢。

武漢(?) 這個陌生的名字。 自從做了品牌「日常經典」,跟中國之間出差的旅途僅在北、上、廣、深等沿海的一線城市往返。 兩個月前,突然在通訊軟體收到一個訊息,對方說已默默關注品牌兩年多的發展,希望能邀請筆者至武漢考察,體驗武漢發展的現況。就這麼踏上前往中國內陸城市的旅程。 三個小時的航程,加上從松山機場飛,還真是短到不行的陌生旅程(其實,對筆者來說,只要從松山機場飛,都有一種穿越任意門的旅遊快感)。

 

當飛機降落,空氣似乎被一片黃土的濾鏡蓋上(像紅土網球場塵土飛揚那種)。光看窗外,友人說的「火爐」感,就已浮現。 一出機艙,天啊,熱浪襲來,一種來到拉斯維加斯鳳凰城般的feel

接下來的四天就將在這即將躍昇為一線城市的地方度過。天天一出門,立馬T恤濕透,連地主都覺得對不起我,保證接下來一定是出租車到達B點。 我想,行前再多維基百科及估狗(google)的美圖都比不上實際體驗來得真切, 我想藉由此趟旅程認識武漢人有別於沿海城市的「日常」。

 

在忙碌了一天的出差行程後,特別來到久仰的「武漢天地」,這個同上海「新天地」由香港瑞安集團開發的「聚落商場」。 在上海,它成了市中心的文化地景的代名詞。 在黃金地段以超級低密度的開發(最多三~四層樓),在文化資產保存已成顯學的當下以「仿舊」的設計打造時尚商場,成為市中心的文化地標,以舊質地帶動周邊的地產價值,實屬空前!

 

在上海新天地,藉由當年太子黨創黨基地的故事,成為後來加值為跨國企業總部大樓的群聚中心。 妥協的開發密度,是為了增加地產話題性的價值。 融合難得的上海殖民建築風貌的商場開發案,兼具西方人愛的戶外咖啡(啤酒)座,融合成外商企業最愛的地產空間。 順應這樣的開發模式,於是「武漢天地」就這麼誕生了。

 

那天,跟業主搭著公車,在傍晚時分來到這裡。有別於上海的新天地,被拔地而起的商辦大樓包圍,這裡的新天地,多了一層悠閒。 沒有高層建築,多的是伴綠意而生的住宅。 在這火爐城市,行走城市間,有個林蔭大道,都是奢侈,因此,若高級住宅區能有綠意植相伴,想必大加分。

 

初入園區,熟悉的上海所謂的expats (西洋旅外工作者) 週末早晨必報到的港商Elements (圓方)簡餐店就佇立在最醒目處。漫步入內,在都市中大家喜愛的半戶外空間創造出來的「天地價值」,似乎在這裡不大靈光。 相信,若透過鏡頭拍出的畫面,肯定認同這是絕美融合餐飲空間的商場(文創聚落)。 實情是,漫步半戶外景觀空間的人煙甚少。 連筆者都在耐不住熱的狀況下,大致逛了一圈後,也可說是為了回味上海新天地的異國氛圍,在香港茶餐廳及德國啤酒餐廳之間選擇了可以大啖德國豬腳及香腸並有生啤消暑的餐廳,早早在天黑前的五點半準備大動食指。

此時,也只有坐在室內落地窗旁的位置可以遙想上海新天地的露天微風。 從夕陽餘暉到天黑,賞「人」之事,真的只能說「此地空餘黃鶴樓」。好在店內用餐人潮漸起,不然實在落差太大。

 

武漢的高溫,著實助長著室內商場的成功。對不少重視文化氣息的文青來說,像黑盒子般的商場,少了地域精神。 然而,在高溫的武漢,我在三天內走過的多檔次的黑盒子商場,或許才反映了地域精神。 戶外的人行空間燥熱難耐,也只有躲進室內「空調下」的街道,才有閒情逸致好好欣賞夢幻逸品。 而直接移植沿海城市成功的開發方式,雖然風情獨特,實缺乏人性,叫人多待一刻,都是煎熬。 照片看來再美,終究不接地氣。

為一座城市下評斷之前,歡迎你先親身走一遭。 畫面看不見的城市真實,才是開發城市最需關注的! 

 

 

 

 

 

 

 

 

 

(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