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橋,這一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徵,也是連結的直觀顯現,自古以來便串聯了人與人、地域與地域,更深深影響了人們對世界的想像與理解。一座座傑出的橋梁不僅克服自然障礙,更憑藉其建築美學與工程技術的非凡設計,展現連結的力與美。
橋梁,不僅是連結兩岸的通道,更是一部濃縮的文明史。從最初為滿足基本通行需求的木石小徑,到今日橫跨海峽的鋼鐵巨構,每一次跨越都映照著人類對交通、技術與生活的想像。它們是文明的足跡,也是工程與美學的共同實驗場。
古代的渡口:從簡樸到堅固的拱橋時代
最早的橋梁,多半是就地取材的木材或石塊,簡單卻實用,讓人類能渡河、穿越峽谷。雖然結構脆弱、難以抵抗洪水,但這些初步嘗試為日後的工程奠定了基礎。

↑法布里奇奧橋是羅馬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全長約62米、寬 5.5米,因14世紀移來的雙面雅努斯人像石柱,有「四頭橋」別名。
古羅馬人將橋梁提升到全新境界。他們以混凝土與拱橋技術建造出能抵禦時間考驗的結構──拱心石是穩固的關鍵,使橋體能承受巨大的重量。至今仍矗立的法布里奇奧橋(Fabricius Bridge,西元前62年)便是典範,它以雙拱結構橫跨台伯河與台伯島,歷經千年風雨依舊堅固。龐加萊橋(Pont du Gard,約西元1世紀中期)更將橋梁與引水道結合,體現了古代工程師的多重智慧。

↑法國龐加萊橋為三層拱形渡槽橋,用精準切割的石塊建造,曾每日輸送大量泉水至尼姆市,是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水利工程之一。
鋼鐵時代的飛躍:工業革命與結構創新
工業革命帶來鋼鐵與新材料,橋梁因此邁入革命性的新時代。交通需求日益龐大,橋梁不再只是簡單的通道,而必須承受火車、汽車的重量與頻繁流量。
桁架橋的出現,是力學上的一次飛躍。蘇格蘭的福斯橋(Forth Bridge,1890)以懸臂結構與三角幾何形態分散荷載,抵禦海峽強風,至今仍是工業美學的象徵。

↑蘇格蘭的福斯橋為懸臂鋼桁架鐵路橋,總長約2,467米,曾是世界最長橋梁之一,堪稱維多利亞時期工程巔峰。
同時,懸索橋也迎來突破。布魯克林大橋(Brooklyn Bridge,1883)是世界上最早的鋼索懸索橋之一,它以吊索將橋面懸掛於鋼纜上,並透過沉箱工法完成水下基礎施工,奠定了近代橋梁的工程基礎。

↑布魯克林大橋為世上首座鋼纜懸索橋,主跨長達486米,象徵紐約創新與韌性,目前每天仍承載大量車流與行人通勤。
城市的複雜交通更催生了可動橋。倫敦塔橋(Tower Bridge,1894)以蒸汽驅動的雙葉上開設計,成為結合機械與結構工程的經典,也成就了倫敦的地標。

↑1894年啟用的倫敦塔橋,是融合新哥德式外觀與鋼骨結構的雙葉開啟式懸索活動橋,兩座塔樓上方設有高架人行通道,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
現代與未來:美學、科技與永續的交會
進入20世紀,鋼筋混凝土與高性能鋼材的普及,使橋梁更輕、更堅固,也帶來美學與設計的自由度。斜張橋因纜索結構而兼具穩定與優美,日本多多羅橋(Tatara Bridge,1999)與法國諾曼第大橋(Pont de Normandie,1995)都在景觀中畫下壯麗線條。

↑日本多多羅橋主跨達890米,曾為世界最長的斜張橋,高塔外形如展翼之鳥,是瀨戶內海壯麗的地標之一。
現代懸索橋則挑戰更嚴苛的環境。丹麥的大貝爾特橋(Storebæltsbroen,1998)主跨長達1,624公尺,結合抗風與防腐技術,在波羅的海的惡劣氣候中屹立不搖。特殊地形下,更出現了浮橋與傾斜開合橋,如美國胡德運河橋(Hood Canal Bridge,1961)與蓋茨黑德千禧橋(Gateshead Millennium Bridge,2001),分別以創新結構應對水深與通航需求,展現工程與美學的靈活結合。

↑橫跨泰恩河的英國蓋茨黑德千禧橋,以獨特傾斜開啟方式解決船舶通行與深水挑戰,被譽為結合力學與美學的經典。
當代橋梁更將目光放在永續與科技。荷蘭阿姆斯特丹的 MX3D 金屬橋(2021),是全球第一座以3D列印建造的橋梁,象徵橋梁設計邁入智慧化、低碳化的新篇章。
橋梁的故事,從石木小徑到鋼鐵長虹,從單純的渡口到科技的結晶,每一座都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勇氣。它們既是交通設施,也是文明的象徵,連結的不只是河谷與海峽,更是人類對未來的想像。
▋橋梁型式小辭典
拱橋 Arch Bridge
藉由拱形結構將重量傳導至橋墩,古代石橋多採此法,兼具力學與美感。
桁架橋 Truss Bridge
利用三角形鋼架結構分散壓力,堅固且適合中長距離跨越,多見於鐵路與高速公路橋梁。
懸索橋 Suspension Bridge
以巨大主纜懸掛橋面,重量由主纜與橋塔承受,能跨越極大距離,主跨可達數公里。
斜張橋 Cable-stayed Bridge
由橋塔向橋面放射鋼纜承重,結構簡潔而優美,可承受大型載重,常成為景觀焦點。
可動橋 Movable Bridge
橋面能升起、旋轉或傾斜,以便船隻通行,常見於港口或運河地區。
Text/林蔚秦
Photo/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宗教建築的現在性】宗教建築的當代詮釋,以「人」為核心的空間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