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如果說建築是人與生活的連結,宗教建築則是同時連結人與神性、人與人心的橋梁。
當代的宗教建築已經不僅只追求宗教的功能性,更多時候展現的是建築師對於心靈力量和神性的探究,同時,更是在地生活、聚落經濟的縮影。從台灣到世界,透過現代宗教建築巡禮,從不同的視角與高度,閱讀不同地域的文化與歷史。
相比於西部常見的大教堂,花東地區的小教堂自成一格,往往一個小村落或部落都擁有自己的教堂。這些散落於山海之間、基調鮮明而又各具特色的小教堂,宛若串起東海岸一顆顆美麗的珍珠,兀自閃耀著跨文化的精神意涵,以及外國修士們長期奉獻台灣的人文關懷。
如同部落守護者的紙飛機:台東小馬天主堂
因著《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一書,白冷會修士們既無私又待人親和的形象,已然深刻於台灣人心中。宣教之餘,他們貼近土地需求積極起建教堂、興辦醫院與學校,為台灣偏遠一隅的人們,交付自身生命中最難能可貴的歲月與年華。
白冷會在台灣留下了難得的大量高品質現代教堂,這在當時極為少見,而其關鍵人物正是三位瑞士建築師:達興登、費宥諒與傅義。與未曾踏上台灣土地的達興登,或僅在此留下幾次短暫身影的費宥諒不同,白冷會修士傅義選擇在台東安身立命,度過了40餘年的歲月。這段漫長的時光裡,他為花東大地,尤其是台東,描繪出超過40座教堂的身影──長光、小馬、都蘭,以及台東基督長老教會皆出自他的手筆。其中,小馬天主堂更被視為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印記。
傅義的設計,並未遵循傳統教堂多強調垂直性的向上仰望,而是著重於橫向性的視覺開展,小教堂多沿著地景優美起伏,姿態謙恭誠懇地融入部落環境。在內部空間設計上,翻轉了信徒與聖壇的相對位置,從過去的仰視轉為俯視。從精神向度上而言,形同呼應了柯比意在設計廊香教堂時所展現的「以人為本的現代主義宗教思想」。
位於台東濱海小馬部落入口處的小馬天主堂,於1968年落成啟用,如同花東小教堂多為當地地標,也是一座村落教堂。遠遠觀之,線條簡潔,宛若向前延展的三角錐外觀,就像是輕巧停棲於綠色草坪上的一台紙飛機。
細究其建築結構,傅義修士在設計小馬天主堂時,除了屋頂與樓板處採斜面版設計,更巧妙利用教堂外牆版狀構造,創造出類似哥德式教堂飛扶壁的支撐效果,正是這七片扶壁柱撐起了多邊形的建築量體,取代室內支撐,也因此,教堂內幾乎看不到支撐用的柱子,室內空間的視覺流動更顯寬敞與輕巧。而多邊形的設計,既可拉近信眾與祭壇的距離,也有利於形成良好的音場。
而在雙層錯開、一陡一緩的角錐屋頂所構成的垂直面,傅義採以開窗形式引自然光進入祭壇,營造出神聖光影的純淨氛圍。祭壇後方,則使用就地取材的大理石製作壁畫裝飾,四周壁面以在地原住民風格的木雕圖案來呈現聖經故事。整體建築語彙,既簡潔樸實而又渾然天成,靜靜回應著土地的氣息。
小馬天主堂戶外還設有鐘樓與聖母像的小祭壇,高聳的混凝土鐘樓,頂端有十字架與吊鐘,旁邊則是三角形結構的小龕,內有聖母瑪利亞像,周邊設置了戶外長椅,供教友祈禱或舉行露天禮拜。
鳥居與聖母共存的奇蹟:花蓮新城天主堂
在花蓮,也有一座建築意象鮮明、跨越種族與文化的小教堂,新城天主堂。
這座樹藤滿布、宛若航行於森林之中的方舟小教堂,最為奇特之處,便是日式鳥居與西式聖母亭既可同時並存、而又毫無違和之感。
原來,這裡曾是發生歷史上新城事件(1896年12月至翌年5月間,日據政府與台灣太魯閣族於新城一帶爆發的軍事衝突)的新城神社所在地,但對瑞士聖伯納修會神父戴宏基而言,卻可從遺蹟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寬容角度,積極向縣府爭取保留下鳥居、參拜道、石燈籠、狛犬石雕、瘗骨碑等神社遺蹟以及周遭參天成蔭的松樹林,並在2005年申請列入縣定古蹟。
從神社到教堂,新城的信仰空間經歷了一段轉化的歷程。最早,到此傳教的瑞士神父傅光業,順應當地居民請求,先於原神社西側建立幼稚園,而後瑞士神父沙智勇又於神社東側起建了神父會院,最終才由聖伯納修會出資買下神社土地,興建為新城天主堂。
之後歷經數次增建與增修,包括牆壁下方重新鋪設了花蓮在地的大理石;鑄鐵十字架兩旁,是戴神父特地從義大利訂製的聖母與聖若瑟聖像;還有教堂內的彩繪玻璃,更是專程委託歐洲的專業工藝師手工打造,再運來當地親自安裝。
稍加留意,可見彩繪玻璃中的聖母聖子圖,還特意著以中式服裝,顯見其意欲融入在地文化以親近信眾的意念。教堂後方的苦路壁畫,為花蓮當地人仿瑞士教堂風格所繪製,細看人物表情,似乎更貼近於東方神韻。
而教堂內的「聖洗池」,原是神社裡供洗手的「手水舍」,透過善意的轉換加以保存了下來,同時不言而喻地闡述,惟有愛與寬容可以跨越傷痕,將戰場轉換成聖所,讓人們有機會體悟人與人和好、人與神和好的深刻寓意。
在海岸山脈與太平洋之間,這些小教堂如星辰般閃爍,靜靜守望著部落的歲月。它們承載了外國修士遠道而來的心意,也回應了在地信仰與文化的脈動,無論是紙飛機般輕盈的小馬天主堂,或鳥居與聖母共存的新城天主堂,都提醒著我們:建築不僅是形式,更是土地的靈魂,靜靜見證著愛、信念與和解的力量。
Text/朱惟君
Photo/吳峻
延伸閱讀:
【宗教建築的現在性】混凝土的信仰詩篇:從公東到菁寮的建築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