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旅行,是一場與世界的對話。而建築人與設計師,總在途中尋找線條與光影交織的靈感之所。與誰同行、因何啟程、在哪裡停留──每段旅程都是一頁設計的註腳。今年,我們拾起他們記憶中的風景,編織一份旅行清單。跟隨他們的眼睛,去感受一個地方如何靜靜說話,如何啟動心中的空間想像。

 

不同的旅行帶來不同的記憶,每個選擇都為旅行創造不同連結點,轉化成人生中不同的啟發。對於建築師郭恩愷而言,旅行從來不是單純的觀光或足跡的紀錄,而是與自然材料對話、向森林學習的修行之路。

 

森林的召喚,一張照片改變的建築人生

「我覺得那是森林的召喚。」2014年,在上海建築事務所工作的郭恩愷,偶然看到一張英國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A School)森林校區 Hooke Park Design + Make 學院的學生操作蒸氣曲木的照片。「當時我已經34歲了,在上海的生活條件很舒適,薪水也比台灣高,但那張照片,讓我毅然決然裸辭。」

那張影像成為郭恩愷進入森林、探索自然材料的起點,也是讓他成為台灣首位運用「蒸氣彎曲樹」工法、將全幹木材構築成建築的「森林木人」的契機。日後,無論是深入峇里島的竹林,還是在台灣山林中親手砌起木構造建築,他始終記得那張照片所傳遞的訊息──建築可以是親身實踐、與材料對話、甚至與自然共生的有機過程。

↑郭恩愷是台灣首位運用「蒸氣彎曲樹」工法、將全幹木材構築成建築的開創者。

 

旅行的意義,材料與工法的探索與學習

不同於多數旅人以「景點」為目的地,郭恩愷的旅行常常和「建築」綁定,這並不代表功利性的學習,而是出於對材料與工法的好奇心。「旅行跟建築是離不開關係的,你總是會去欣賞他們建築傳承好幾世紀的建築之美。」郭恩愷關注更深入到材料本身的特性。「每一種材料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從木到竹,對我來說就是新的材料嘗試。」

2023年,接下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邀請的郭恩愷專程造訪峇里島,找尋竹構造的各種可能,從中收集關於竹構造的寶貴知識與技巧。長達一個月的學習之旅中,他學習到用硼砂、硼酸等天然藥劑提升竹材耐久性、耐候性的方法,也觀察到竹構造如何成為當地常民生活的一部分。

↑世界最大的全竹構造《The Arc》體育場,這是郭恩愷心目中最驚豔Learn from Nature的自然建築。

回國後,郭恩愷將在峇里島學到的竹材處理技術結合蒸氣彎曲工法,以仿生結構、雙層皮膜、竹管徑漸變等結構,在執教的陽明交通大學落羽松湖畔基地,創作出台灣第一座以整根桂竹彎曲、達到建築尺度的作品《橋繭》。這件如生物般棲息在鋼橋上的竹構建築,更像某種自然附生的生成物。

最深刻的人生思考,來自與自然的長期相處。2024年4月竣工至今,《橋繭》已經成為螞蟻和各種昆蟲的棲息地。一開始郭恩愷試圖控制、清除這些「入侵者」,但漸漸地,他學會了觀察、接受。「我本來就是一個外來者,來這邊搭了一個竹構造,我是不是應該要以更開闊的心態看待本來就生存在此的萬物?如果我不接受,那我一直以來向自然致謝的做法不就淪為例行公事?」這些非人力能控制的力量,讓他重新理解真正的共生,是讓自然參與整個生命循環。

↑位在陽明交通大學落羽松湖畔的《橋繭》,是台灣第一座以整根桂竹彎曲形成的竹構建築。

 

從日本林業到國際展演,共生的跨界練習

今年3月,郭恩愷隨台灣林業署前往日本,踏上千年朝聖之路熊野古道,在大自然的靜謐與神聖中了解日本林業的永續經營。「台灣會說:林業是百年大計,但對日本來說是千年大計,他們是以千年為單位、好幾世代在傳承。」身處世界遺產這樣的見學之旅,讓他重新思考台灣林業的可能性。

↑踏上世界文化遺產的熊野古道,郭恩愷漫步其中,他說每一步都是歷史的回聲。

另一場不可思議的共創旅程,是受邀與法國愛馬仕合作,擔任 Hermès 2025 petit h 工坊台中大遠百專門店的場景藝術家,最高端國際品牌看中的,正是郭恩愷一直以來堅持的「全材利用、全幹利用」理念。

為了讓郭恩愷深入認識愛馬仕的工藝精神,品牌邀請他前往法國參訪一周,到不同部門的工坊、材料室與博物館見學。與 petit h 工坊的相遇不只是設計合作,更接近理念的同步,「愛馬仕在世代悠久工藝傳承的匠人精神與我的想法相當接近。」皮革、絲綢、水晶與陶瓷等閒置邊材,透過工匠與藝術家的即興創作成為獨一無二的生活物件;來自台灣中海拔永續林場的柳杉、台灣杉,由郭恩愷在城市中構築為蘊含巧思與創造力的空間裝置,更證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藝精神可以找到共同語言──對材料的敬重與對創作的執著。

↑郭恩愷受邀與法國愛馬仕合作,擔任 Hermès 2025 petit h 工坊的場景藝術家。

作為一位關注永續議題的建築人,郭恩愷喜歡讓自己處在一個找尋新答案的狀態下。「我覺得走彎路是好事!」經歷過求學路上的波折、懷才不遇的低落,郭恩愷笑說,自己的人生走過太多曲折,「我現在覺得慢一點沒關係,可以讓你維持熱情。」對他而言,每一次的移動,都是一次重新認識世界的機會;每一次與自然材料的接觸,都是一次謙卑學習的開始。

 

Text/林蔚秦
Photo/王文廷、郭恩愷

 

延伸閱讀:

【建築人的旅行地圖】陳元慶:日本名庭小旅,錦簇清寂皆天堂

【設計師書店】當泡澡變成閱讀──你來到的,不只是圖書館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