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獨立書店的風潮方興未艾,不同主題、風格的獨立書店持續綻放。
其中,有部分由設計師打造的特色書店,以設計為選書主軸,以空間為風格展演;亦有甚者,邀請不同文化領域權威擔任選書顧問。而走訪這些書店,透過空間與文字,我們閱讀設計生活更豐富多采的可能性。

 

在台北松菸園區的北側,有一處不易發現的轉角。穿過煙廠的舊管線與厚重歷史,在一道道微微泛光的牆面後,你會遇見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澡堂」。但這裡早已不再是往昔工人洗去勞累的地方,而是一場閱讀的沉浸體驗,一座讓知識與感官一同甦醒的文化場域。

 

書,不只是書;空間,也不只是空間

這裡是「不只是圖書館」──一個將澡堂轉化為圖書館的實驗空間,也是台灣設計研究院與柏成設計與太研設計傑出設計團隊共同譜寫的跨域篇章。自2020年重新開館以來,它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回應了我們對閱讀、對空間、對歷史的再想像。

1937年興建的松菸澡堂,曾是煙草工人每日勞動後的洗滌之地。那時,身體的清潔是日常;今日,精神的沉澱成為必需。在不只是圖書館,閱讀被重新定義:不再僅是翻頁與理解的動作,而是一種如泡澡般,身心皆浸潤其中的儀式。

建築的歷史肌理被完整保留,包括通風天井、老花磚、弧形窗戶,與陽光共構出時間與記憶的溫度。進入其中,不像走進一座冷靜理性的藏書之所,而是回到某種沉靜且親密的內在。

 

泡書區:靈感流動的知識池

最具代表性的泡書區,是空間中的一座「書池」:下沉式的階梯座位,環繞著大量設計書籍與雜誌,環形環境使人自然而然地放鬆、沉潛,像是將自己投入一池知識的熱湯。書本不是擺在高高的架子上,而是觸手可及地圍繞著你。

這裡收藏逾萬冊設計、建築、藝術與時尚相關書籍,並有超過100種中外設計雜誌。你可以隨意席地而坐,也可以靜靜靠在書堆邊緣的斜坡上,一杯咖啡、一本書,換一種呼吸的方式。泡書,不只是閱讀,更像一場身體與思緒的同步發酵。

位於中央的中島則是動態彈性的空間,時而展示策展書單、時而成為講座的主舞臺。知識與觀點在這裡碰撞交會,不再是靜態吸收,而是互動的對話。

 

澡堂區:思想的蒸氣間

如果泡書區是知識的池水,那麼澡堂區則像一間靈感的蒸氣室。它保留了澡堂的原始形貌,中央半圓形浴池如今不再盛水,而是裝載策展、實驗與創意的容器。這裡定期舉辦各式展覽與主題陳列,讓書籍與空間共振,不只是展示內容,更是激發討論與重新思考的媒介。

一如建築本身的對話特質,澡堂區成為歷史與當代的交匯點。你在這裡能見到日治時期留下的花磚、窗紋,也能感受空間設計如何回應當代人的閱讀習慣。從空間的靜謐中,思維緩慢蒸騰,像霧氣一樣,在腦海中擴散開來。

 

花園區:讓閱讀曬曬太陽

若說書香總讓人心神專注,那麼戶外花園則是一場讓思緒伸展的深呼吸。過去是澡堂排放熱水蒸氣的天井,現在則成為綠意與陽光共生的閱讀花園。

百種植物隨季節更迭,在這裡自成一座「活的圖書館」。你可以將一本書帶出去,坐在木椅或草地上,在陽光灑落與微風拂面之間,任思緒游移。知識不再局限於紙本與空間,而是與自然一同流動,成為生活的有機一部分。

在這座空間裡,你不只是「看書」。你像是在時間的澡池裡,緩慢下沉,讓歷史的餘溫包覆自己;你像是行走在設計的邊界,於知識的氣泡中重新思考「閱讀」的意義。

不只是圖書館,是一本正在翻頁的空間設計史。
更是一場讓靈魂重新呼吸的文化儀式。
等你一起來,泡一場書澡。

 

Info
不只是圖書館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松山文創園區)
10:00~18:00,周一公休

 

Text/慕昊
Photo/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宗教建築的現在性】當代的信仰之所:世界五大絕美宗教建築

【建築大師在台灣】Zaha Hadid:圓周有360度,那我們為什麼只堅持其中一個方向?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