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在台灣西部的海面上偶然瞥見一抹粉白,那麼,你或許是台灣最幸運的人之一。近期研究顯示,台灣白海豚的族群數量已減至不足60隻,而我們,或將成為見證牠們滅絕的時代。
印太洋駝海豚(Sousa chinensis)隸屬海豚科、駝海豚屬,俗稱中華白海豚。然而,這個名稱之下,還細分出兩個亞種──中國沿海的中華白海豚與僅棲息於台灣的台灣白海豚。
變幻莫測的白海豚,與我們並不遙遠
2002年,台灣西岸首次記錄到台灣白海豚的身影。最初,學界認為牠們與中國沿海、香港、金門一帶的中華白海豚同屬一群,直到進一步研究發現,台灣白海豚的體色斑紋獨具特色,行為模式也因地理隔閡而有所不同,才確立其為台灣特有亞種。每年農曆3月,台灣白海豚於西部海域的現蹤頻率最高,彷彿在為媽祖壽誕而來,因而得名「媽祖魚」。
中華白海豚的標誌性特徵是其全身粉紅、背鰭基部隆起。然而,這抹粉紅並非天生,而是血液循環的結果──就像人類運動後臉頰泛紅一般。
新生的白海豚並非純白,而是隨著成長經歷6個變化階段:嬰兒期全身深灰,幼年期顏色漸淡,少年期開始出現灰白斑點,青年期斑點增多並轉白,壯年時全身幾乎潔白,老年則僅殘留少許深色斑點。
許多人認為鯨豚棲息於浩瀚深海,然而台灣白海豚卻生活在離岸僅5公里、深度不超過20公尺的淺海。這片與人類共享的海域,既是牠們的家園,也是牠們生存最大的挑戰。

↑白海豚並非純白,而是隨著成長經歷6個變化階段,嬰兒期全身深灰,幼年期顏色漸淡。
初見即瀕危,台灣白海豚的命運困境
《海洋委員會台灣白海豚保育計畫》中提及,台灣白海豚調查起步晚,雖在1990年漁民問卷訪查中曾被提及、2000年在苗栗及桃園沿岸曾發現擱淺死亡個體,但直到2002年才首次於海上調查中目擊,後正式確認為台灣白海豚族群。2008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將其納入一級保育類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自首次發現至今,數十年間,學者們透過不同的調查方法得出相同的結論:台灣的白海豚族群數量不足百隻,且持續下降。2018年的研究更指出,白海豚大約3年才繁殖一次,每胎僅產一仔,而只有1/4的幼豚能活過6歲──降低死亡率,成為保育的關鍵。
台灣西部沿海有航運、填海造陸、興建海提、漁業活動、工業發展、離岸風機等,調查結果發現白海豚分佈棲地整整橫跨了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四個縣市的海岸線,與人類經濟發展區域高度重疊,光是2014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欲預告劃設白海豚棲地便頻頻受阻,在地人們擔心劃設範圍後會限制海洋利用而影響生計。
歷經6年與在地居民持續溝通,期間也歷經海洋野生動物保育之中央主管機關變更為海洋委員會(下稱海委會),2020年,海委會正式發布面積廣達763平方公里的「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該重要棲息環境包含海洋與河口生態系,北起苗栗縣龍鳳港,南至嘉義縣外傘頂洲。
海委會表示,台灣白海豚是數量極低的小族群,所受到的人為衝擊相當大,若再有不可預期性的擾動將提高滅絕風險,並盤點出六大白海豚生存威脅,包含棲地劣化、海洋汙染、食源減少、漁業混獲、海上活動及水下噪音等。

↑白海豚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育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裡,屬極度瀕危等級。(此圖為中華白海豚)
劃設保護區,真的能讓白海豚安然無恙嗎?
根據2023年經濟部數據顯示,台灣已建造283座離岸風機,由於東部海域水深陡峭,風機多數選址於台灣西岸,緊鄰白海豚棲地。
雖然,環評規範要求避開棲地、降低施工噪音並派遣觀察員監測,但仍有業者違反承諾。例如,2019年苗栗外海某風場因未足額派遣鯨豚觀察員,被環保署裁罰150萬元。
2023年,彰化外海某風場開發案因選址與白海豚棲地重疊,且未承諾在目擊白海豚時停止施工,引發環保團體強烈反對。實地調查時,確實發現白海豚出沒,部分風機正好「打在白海豚棲地」,環保團體表示將提起訴訟,要求環評否決該風場開發案。
然而,離岸風機只是台灣白海豚所面臨的威脅之一。棲地惡化、海洋汙染已無法逆轉,而漁業混獲、食物短缺等問題仍未解決。這場與時間的競賽,台灣白海豚勝算渺茫,牠們的存亡懸於一線,命運未卜。
當最後一隻台灣白海豚在浪間消逝,我們將無法再見證這抹粉紅劃破海天的瞬間。這不僅是物種的消逝,更是整片海洋生態崩解的警訊。台灣白海豚的未來,取決於今日的行動。倘若,牠們終究無法撐過這場與人類共存的試煉,我們,是否已準備好承擔這份歷史的重量?
Text/朱翊瑄
Photo/余欣怡、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