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學術發起人暨總顧問,積極推動城市美學運動。
許多人說,踏入博物館或美術館欣賞展覽,或是參加講座聆聽演講,總會讓人覺得好像是種「文青」的行為。問問身邊的朋友參與的起心動念,他們的回答往往是:「藝術家的大名早有耳聞」、「我對這個主題特別感興趣」,或者是「看到許多人在網路上分享,所以出於好奇去看看」,而這些動機,其實都反映了一種內心深處的認同。當我們漫步於展覽空間,或者在講座現場靜心傾聽,其實是在追尋一種內在的共鳴。
今年倒數即將開始,全台迎來一系列令人期待的建築與設計重量級活動。不論你是對建築設計充滿熱情,還是只是單純想找點新鮮事物探索,不妨探索一番,看看有哪些活動值得納入你的行程安排。就算本來只是打算隨便逛逛,結果也可能會被滿滿的靈感吸引住,變成不折不扣的設計迷。
〈Tainan〉無界建築的平行宇宙:台南美術館的實構築展
「2024 實構築展」的策展人是成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薛丞倫,協同策展人則是成大客座助理教授暨建築師許智維。展覽透過展示19件台灣建築作品,探討從減碳、都市設計到舊建築再利用等多元議題,探索「無」的概念如何成為建築的有趣解讀。
策展人薛丞倫表示,希望透過這次展覽,呈現建築如何在不同背景中找到自己的「平行宇宙」,並邀請觀眾重新思考建築設計的各種可能性和創新思維。作品不只是建築設計的展示,更像是對建築與環境互動的一場深刻對話。主題「無」同時也在探索建築的多樣性與不拘一格的創新,展示了建築師、業主和施工團隊之間的多重交互狀態,讓建築不只是「蓋房子」這麼簡單,而是一種思維的實驗場。
此次,特別邀請了法國波爾多建築中心的展品,並結合台南當地的自然元素,這個展區探索了樹木和建築的共生關係,感覺就像在問:「樹長在建築裡面,還是建築長在樹裡面?」近期才獲得「ADA新銳建築獎」的郭恩愷也是重要參與者之一,他的作品探討了樹木與建築的共生關係,此概念強調自然元素在都市空間中的角色,如何能夠和建築融合,並共同創造出和諧的環境,尤其是在如何利用樹木來模糊建築與自然邊界的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視角。
展覽同時積極呈現了對未來的展望,為觀者提供全新視角,建築的功能不僅僅是提供居住空間,而是可以與環境更緊密地結合,達到生態與美學的雙重平衡,共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2024 實構築展「Non-Parallel:[ 無 ] 平行+副展|[ 樹 ] 建築」
即日起~2025年2月23日
台南美術館

↑從虛構到實踐的建築過程,看似平行卻環環相扣,提供全新視角審思建築的多面向意義。
〈Taipei〉韓國建築鬼才登台:Moon Hoon講座來襲
今年11月2日有場重量級講座──韓國鬼才建築師Moon Hoon受邀來台,出席由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與銘傳大學合辦的建築講座。這將是一場設計愛好者的盛宴,讓觀眾能近距離感受他那獨特而天馬行空的設計視角。
從小在韓國礦區長大的Moon Hoon,後來搬到澳洲塔斯馬尼亞,特殊的成長背景讓他的創作帶有多元文化的視角,以打破傳統框架、充滿幽默與創意的建築設計風格著稱。
Moon Hoon代表作之一為「Panorama House」,是他無邊創意的生動例證,這棟房子原本只是為了一個家庭設計,但在樓梯中加入滑梯的設計,將家庭空間轉變為孩子們的樂園,洋溢著童趣與無拘無束的創新精神。另一個令人為之驚嘆的作品則是首爾的「Diagon」建築,該建築以鋒利的幾何切割線條為特色,讓光影在表面上產生動態的變化。這不只是為了視覺效果,更是一種與環境互動的方式,讓建築在都市空間中變得更有生命力。
在即將開啟的講座中,Moon Hoon將深入分享如何利用創意顛覆建築的刻板印象,並探討每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這場活動不僅是一場專業交流,更是一個激發創意思維的契機,讓參與者從Moon Hoon的視角出發,重新審視建築的可能性。
▍【冠德 × 銘傳建築國際講座】走進韓國超現實建築師Moon Hoon的異想世界
2024年11月2日
銘傳大學台北校區B901會議廳

↑位於首爾的「Diagon」建築作品,Moon Hoon的設計總能用幽默角度顛覆人們對建築既定印象。
〈Taoyuan〉設計與生活的交匯:國際設計展揭示未來創意可能
「2024青年設計展暨國際設計論壇」從11月10日至11月18日,由桃園市政府青年局主辦、銘傳大學設計學院承辦,於桃園會展中心舉行。開幕活動特別邀請到兩位極具故事性的演講嘉賓──分別為Open House London總監Celia Mead及美國藝術家Andrew Ananda Voogel。
「 Open House Worldwide 」起源於1992 年的英國倫敦,活動期間將「免費開放」隱藏於都市中的精采空間,供民眾自由參觀。Celia Mead將分享她如何引領倫敦探索城市的核心靈魂,從歷史建築到街角公園,再到私家花園的深層挖掘,以獨特的視角探討城市的共融與可能性,重新定義城市空間的角色。
來自美國的Andrew Ananda Voogel則是一位跨域的藝術家,他在南北韓邊界策展,透過藝術裝置註解歷史、環境和人性,讓無聲的界線訴說出深刻的故事,其作品是一種細膩而充滿情感的空間解讀,讓人重新思考建築與藝術的邊界。
這場盛會僅是開端,展覽期間還將迎來更多國際與在地設計師的對談交流,日本、越南、新加坡,以及威尼斯的亞洲計畫等國際展覽與桃園在地大專院校的創作將齊聚一堂,共同探索設計的未來可能性。從建築的細節到城市的整體,一系列講座與展覽,引領觀眾在設計與生活之間發現新的靈感與視野。
▍2024年桃園青年設計展暨國際設計論壇
2024年11月10日
桃園會展中心

「2024青年設計展暨國際設計論壇」透過一系列國際與在地設計師的對談講座與展覽,共同探索設計的未來可能性。
〈Taipei〉入場共融:2024打開台北解鎖百餘空間的故事
「Open House Worldwide」的概念從一開始就是想把城市當成一個巨大的「活的博物館」,透過開放各種平日不常進入的空間,讓居民和參訪者能從不同行業和專業的視角,重新認識我們生活的城市。這場大型活動不只是建築愛好者的狂歡,也是一個讓大家一起聊城市美學和公共空間的開放平台。透過與全球55個城市同步推動的「城市精神」,不再只是空間的開放,而是對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和價值觀的重新探索。
台北,一座擁有豐富歷史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城市,始終嘗試在現代化和傳統之間找到自己的步調。今年的「打開台北」按照慣例於 11 月中旬登場,以「入場:共融」為主題,試圖打破空間與設計的界線,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被聽見。隨著百餘個空間的開放,從日常的建築到平日看不到的幕後運作,讓大家得以重新審視台北城的發展歷程。
「打開流域」活動的「水陸共融」回顧了台北與水的關係,尋找著隱藏在都市中的水路依舊在述說著台北與水的古老故事,讓市民們有機會從水路視角重新認識這座城市;「打開公路巴士」則是一趟移動的建築巡禮,讓你一邊巡遊台北,一邊聆聽專家講解那些隱藏在建築和設計裡的故事。
其實,Open House Taipei的活動不只是看建築、走空間,隨興地進行一場城市對話,從大廳到流域,從馬路到古蹟,讓我們從中找到久違的連結感,一同重新發現台北的多元面貌。
▍2024 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
2024年11月16日~ 11月17日
台北市近百個建築空間

↑「打開台北」將城市空間化身為「城市客廳」,邀請你進入體驗其中的共融設計與理念。
〈Keelung〉 基隆美術館華麗重生:探索「第25小時」的奇幻世界
歷經3年整修,全新的基隆美術館終於開門迎客,一躍成為基隆最大的藝文展覽空間。首場國際大展「第25小時」,匯集了來自7個國家、17組藝術家的創作,他們用各自獨特的生活經歷,探討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微妙互動。這場展覽是由法國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基隆美術館以及多位藝術家們共同打造的合作成果,讓人重新感受到基隆這座城市的文化脈動。
「第25小時」的亮點之一,是來自法國的藝術雙人組 Clédat & Petitpierre,他們的巨大互動裝置《蔓舞奇境》有種童趣感,讓人有種回到兒時的感覺,再加上9件特色作品和5件特別委託的新作,包括日本的鈴木悠哉、香港的鄺鎮禧、馬來西亞的楊健生,以及台灣的黃博志和陳為榛,都在這次展覽中帶來自己的奇思妙想。
本次展覽充滿了輕盈的奇幻感,觀眾可以在這些大規模的裝置、影像、互動作品間自由穿梭,就像在不同的時空次元中散步一樣,不用出國就可以看到如此精采的作品,很是值得走一趟!
▍《第25小時》當代藝術特展
即日起~2024年12月1日
基隆美術館1樓、M樓與3樓

↑法國雙人組 Clédat & Petitpierre 互動雕塑作品〈蔓舞奇境〉有著奇幻的童趣感,十足吸睛。
〈Taipei〉還原古裝現場的展覽:一窺清朝公主的日常祕聞
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推出文獻古籍特展「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讓人有機會一窺清朝皇室公主們的豪華生活和背後的小心思。透過宮廷檔案、婚禮器具、日常用品等展品,展覽試圖揭開皇室女性在歷史中的神祕面紗,探索她們在父權社會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展品中,乾隆皇帝親筆為公主婚禮題寫的詩作、細膩的書信、珍貴的檔案資料一一展現,仿若重現了當時華美宮廷的婚禮場景,那些精巧的婚禮用品彷彿仍在靜候某場盛大的儀式。透過文物,我們得以一窺公主們在皇家中的婚姻生活、家族關係,還有她們在華麗宮殿中承擔的沉重政治責任。
這些背後的故事,不再只是教科書中的冷硬歷史,而是引領我們重新審視當代女性角色與家庭文化的全新視角。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旅程,揭開清代宮廷繁華背後的層層情感,帶領我們走進那華麗而複雜的宮廷世界,體驗清代公主的日常點滴。
▍「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文獻特展
即日起~2024年12月1日
台北故宮北部館

↑這趟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讓我們進入宮廷世界,體驗一下清代公主的日常。
〈Taipei〉 百年藝術尋道:膠彩畫的穿越大冒險
「喧囂的孤獨:台灣膠彩百年尋道」展覽正在北美館火熱開展,一聽名字還以為是某個藝術家夜深人靜時的感慨,不過實際上它是一個台灣膠彩畫的百年故事大串燒──從日本時期一路畫到現代,展出的146件作品裡,集結了東方的細膩與西方的光影,用顏料在畫布上談人生哲理。
林之助的《曇花》用東西方技法來回穿梭;而曾建穎的《千手計畫》,光是手勢就給你來了100種不同姿態,細節之處像是微雕般講述著人類的各種情緒,讓人感慨原來手勢也可以這麼「表達豐富」。展覽中也有專家帶領的漫遊活動,像是媒材導讀、東方美學分析等,試圖讓觀眾從更多元的視角來理解膠彩畫的特性和魅力。
所以,如果你對膠彩畫一直停留在「好像很古早」的刻板印象,看完展覽會發現膠彩畫是能夠融合古典和現代的,而且能既懷舊又前衛的以藝術形式展覽,還貼心地設置了「膠彩自習室」,讓參觀者自己動手一些聽起來好像很複雜的膠彩技法。
▍喧囂的孤獨:台灣膠彩百年尋道
即日起~2025年2月2日
台北市立美術館2樓2A、2B展覽室

↑本次展覽選件橫跨日治臻品至當代新作,共51位膠彩創作者、146件作品。
專欄最後一段,總喜歡推薦一家筆者私人收藏的美味小推薦。如果你來到了北美館,不妨沿著南側的小徑漫步,有間隱匿在綠意樹蔭下的咖啡店,坐落在王大閎自宅旁的美術公園內。沿著紅磚牆漫步,穿越盛開的雞蛋花樹叢,便能遇見充滿韻味的「王大閎書軒DH Café」。來到這裡,會讓人不自覺地想待上一整個下午,捧上一杯咖啡,給自己片刻的寧靜,沉浸在城市中的一隅悠然吧!

↑DH Café為複合式藝文空間,咖啡館結合微型展覽及沙龍講座,再現建築師書房氛圍。
Text/李芝瑜
Photo/李芝瑜、Moon Hoon建築事務所、國立故宮博物館
延伸閱讀:
【台灣職人錄】順興榻榻米工作室鄭順興──草香間的傳統手藝與現代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