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Foreword
在台灣,曾經有許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由職人手作。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日用品幾乎都可以用機械取代人工,卻仍有極少數的老師傅,堅持以匠人的態度,持續製作著仍然保有溫潤手感、卻可能並不怎麼起眼的「小東西」。造訪這些隱身在台灣各地的職人,分享他們的堅持與手藝,看見台灣最美的風景。

 

走經嘉義朴子的黎明路,看似尋常住宅巷弄裡卻留有許多老招牌,昔日商街的熱鬧散去,但走過一甲子的順興榻榻米店,卻仍在鐵捲門後的老住家裡默默經營,散發淡淡的自然草香氣味,勾引人們的念想。

 

跨越時代共舞的百年工藝匠心

承襲父業的鄭順興,過去在衛生福利部朴子醫院當復健師,59歲退休後時才接手家業。「阮老爸是民國8年(1919)出生,細漢就到嘉義市區學師仔(當學徒),向一個日本師傅學做榻榻米,後來才來朴子開店,較早的店面是在東亞大旅社那邊。」

談到早年的榻榻米,鄭順興說主要材料是稻草與藺草,收割的稻草要送到工廠曬乾,再存放1年使其發酵與除蟲,才能用機器壓實做「草底」。榻榻米的草底,一般有5層結構,上下得要縫上「油紙」(牛皮紙),以杜絕地氣的溼度,最後才縫上「蓆面」與「布條」收邊,成為一張榻榻米。

此外,蓆面也有所有講究,編織紋眼越是細密、圖案越是複雜,價格便越高昂。因為編織紋路的不同,使得看似相同的榻榻米,在光線照射下會有不同的折射,產生不同的亮面光澤,配合鋪排的方式,可以展現出棋盤格子或是回字的微妙變化。

 

融合美感與格律的一疊一天地

 鄭順興從小耳濡目染,繼承了父親的好手藝,翻開他的工作筆記本,上頭畫了簡易的施工圖。鄭師傅說,榻榻米的單位是「疊」,4張榻榻米圍繞中間半張的正方形叫做「4疊半」,是茶空間常用的形式,此外也有6疊、10疊等,可按照空間的大小與使用特性去設計。

從排列、蓆面、布條,榻榻米的每個細節都關係到整體美感。按傳統日式空間規劃,榻榻米的排法有一定格律,通常相鄰兩片必須是垂直相交。

設計一間榻榻米和室,首先要丈量,再來是規劃鋪排的方式,與客人討論後再選擇蓆面與布邊款式。近來也有不少採用「無邊條」的作法,使地坪更為完整,而最後才是在工廠內裁切草底與加工,製作完成後送到客人家安裝便大功告成。

 

榻榻米跨足現代生活多元應用

因應時代,榻榻米也加入現代材料,多了不同選擇。鄭順興表示,傳統的稻草榻榻米,富有天然草香,質地較輕,踩感也較軟,但因為要時常曬太陽除溼,保養上較為費工。有鑑於都市住家缺少日曬場域,所以近來日本研發出新型素材,用壓縮木屑與發泡棉來做草底,防水耐用,無需日曬保養,亦無蟲卵問題,儘管進口價格較高,但仍深受不少消費者喜愛。

此外,過去蓆面都是使用台灣生產的三角藺,因為三角藺是立體形狀,所以還要先剖才能編,現在藺草的產量少了,大部分都改用圓形的燈心草,也有用染色處理的和紙或是化學材料,榻榻米的花樣也越來越多了。

為了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在現代重煥生機,鄭順興將自身復健師的專業與榻榻米工藝相結合,運用天然的草香素材,創新開發出搥背棒、坐禪墊、枕頭和汽車椅墊等多樣產品。

這些經過歲月沉澱的手藝,如同家族代代相傳的珍寶,在時光中歷經變遷,卻依然保留著那股草香的溫暖。如今,榻榻米不再僅僅是傳統居家空間的一部分,更融入了現代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持續用它質樸的氣息,療癒著我們的身心,讓這段歷史的餘韻在日常中悄然流轉。

 

Text/FunnyLi
Photo/王士豪、順興榻榻米工作室

 

延伸閱讀:

【台灣職人錄】手工製被師阿龍師──從一絲棉絮到一床棉被的珍貴手路

【眷村南北味】在水晶燈下吃眷村菜?南村的老味新食實驗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