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近年來在國際上相當活躍的韓籍建築師俞炫準,擅長以書寫向大眾傳播建築學知識,其最新著作《空間的未來》,探討在COVID-19病毒肆虐之後,如何打造出適合人類與地球永續共存的未來新空間。俞炫準認為危機就是轉機,他強調:未來是由敢於夢想的人創造出來的,這反而是開創新時代的契機,可就此翻新不適用的建築法規與實現居住正義,而我們該如何跨出第一步?書中提供了檢討與答案。


 

蓋一棟建築,只要設計得有創意,不必多花錢,也可以創造出社會價值。

我仍記得以前的社會課本裡有一段話:「建築和其他的藝術形式不同;建築一旦建成,就會在公共空間裡存續很長一段時間,對整個社會造成影響。」有些建築師抱持著強烈的社會主義,認為即便是限縮個人的所有權,也應該盡可能追求社會價值。

韓國社會裡,經常發生業主和帶有強烈社會主義的建築法規互相衝突的情形,例如過去十年,首爾市的建築法規與各個都市更新會之間對於樓層數或高度的限制而產生的糾紛,都屬於這一類。

這些問題真的避無可避嗎?

我認為,建築師如果只是純粹將這類情況視為「政治問題」,等於是沒有盡到他作為一名建築師的本分。建築師應該有能力提出具創意的設 計方案,來化解衝突。

下面來談一談,我之前經手過的建築設計案裡,能夠讓業主與社會大眾雙贏的幾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世宗市「Sansung教堂」,是大田市Sansung教會在世宗市開設的新分部。

當時,主責牧師希望打造一個能夠為當地社區做出貢獻,在性質上更為開放的教堂。教堂是花了大筆經費建成,但通常只在每周日上午才有很多人使用,在其他時段往往是閒置的,主責牧師希望平日也可以開放給大眾使用。

因此,我將Sansung教堂的1樓設計為交誼廳,平日也開放給非基督教徒的大眾使用。建材上大量使用透明玻璃,內部一覽無遺,讓路過的人也會忍不住想走進去。

↑世宗市「Sansung教堂」的1樓交誼廳,透明的玻璃窗讓內部一覽無遺,可以自然而然地踏進去。

Sansung教堂的另一大特點是,象徵基督教的十字架「隱形」起來了。 一般,十字架會位在教堂的最高點,讓更多人看見。但那樣的話,非基督教徒容易覺得疏離、無法融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將十字架的位置放在教堂的轉角處,不具有實際形體,而是藉由空間上的留白而顯現出來。我用上百個金屬片組成轉角處的立面,並在中間留白,顯現出一道十字架,而那些金屬片就像一片片的樹葉,每當有風吹過,就會發出宛若微風穿過樹梢的輕柔聲響。

據說,曾經有信仰傳統巫教的人路過Sansung教堂時,因為聽見那些輕柔的聲響而走進了教堂悔改、皈依基督教。我想,要打造出一個更親民、更開放的教堂的目標,應該算是成功了。

Sansung教堂還有一個設計上的特點──建築的主要立面為曲面。現代城市的建築大多是方方正正的立方體,立面皆為平面,和路上的行人平行,看起來就像不願意對話、冰冷無情的建築。

倘若將建築立面,從平面改為曲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凸面朝外,路過的行人會覺得自己好像被建築推開了;第二種可能是凹面朝外,路過的行人會覺得自己好像被建築擁抱著。

我們擁抱他人的時候,手臂會圍成一個圓弧狀。建築立面的凹面朝向你,也會給你一種「被擁抱著」的感覺。在「穹頂」這種建築空間的下方,我們也能體驗到「被擁抱著」的感覺。在西方教堂的穹頂之下,之所以能夠感受到平靜祥和的感覺,正是因為穹頂內側的凹面溫柔地環繞著我們。

↑Sansung教堂入口處的屋簷設計了一種介於室外與室內之間的空間,讓人可以很輕鬆踏入教堂的領域。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在傘下經歷類似的空間體驗。傘下的空間,是現代都市裡一種既輕巧、又平易近人的「穹頂」。穹頂能予人一股平靜祥和之感,因此,西方很多教堂裡,最虔敬的空間上方往往都有穹頂的設計。

但隨著時代演進,教堂的活動愈來愈以講道為主,而且位置愈來愈靠近市區,教堂不再具有穹頂的設計,而只剩下四四方方的禮拜空間而已,以更有效率地容納大量的教徒。教堂再也不是一個能夠「擁 抱著你」的空間。

但我認為,教堂應該是一個擁抱著所有被冷落、勞苦、擔重擔的人的地方。所以,為了打造出那樣的空間,我設計了讓人感覺「被擁抱著」的曲面立面,1樓的入口處則設計了如同傳統建築的屋簷下、一種介於室外與室內之間的空間,讓人可以很輕鬆、舒適地踏入教堂的領域。

路過的人如果看見教堂的曲面立面、稍微走進去的話,會先站在入口處的屋簷空間下,再藉由透明玻璃窗看見1樓交誼廳的內部,自然而然地踏進去。如此,1樓就變成了任何人都可以走進去且免費使用的一個空間。

這樣的交誼廳如果是位於2樓或地下1樓,不太可能會變成一個人人都能使用的空間。

無論是什麼建築,1樓的設計都是最重要的。尤其在住宅大樓裡,如果希望促進社會階層融合,一樓的開放性就會是最大的重點。

(本文節錄自《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作者:俞炫準
譯者:邱麟翔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Editor/小島與松
Photo/典藏藝術家庭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