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我在推廣老台菜時之所以不敢創新,並非我沒有創新魂,而是如果連原味都保留不住,那大家對老台菜的認知豈不就偏差了。」有「台菜教母」稱號的黃婉玲,翻閱其所著的《被誤解的老台菜》一書,才發現,原來台灣有這麼多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經典佳餚,而書中更透過實地示範烹調手法與叮嚀細節,有機會把這些傳奇好滋味再一次真實呈現,讓更多人能感受老台菜的彼時美好與豐富內涵。


 

「肉米蝦」這道菜的菜名很有趣,肉、米、蝦三個字,極為簡潔的食材名稱並列,唸起來有點韻律感,強而有力,讓人很容易朗朗上口。

 

真的非常老的老台菜

事實上,肉米蝦這道菜真的有夠「老」,老到我可以用來試探辦桌師傅的功力。倘若不懂得肉米蝦的師傅,我不會再花太多時間採訪他。對於多年來一直苦心蒐尋老台菜的我來說,如果師傅對老台菜不夠了解,只會說一口創新菜,這樣的耗費時間探訪無助於文化保存,就不是我想走訪的對象。

由於多數老師傅不曾遇到我這種「志不在學菜而在求知」的陌生人上門求教,以為我是來「偷功夫」的,排斥力極強,因此想接近老師傅並讓他們願意敞開心防暢談做菜經驗,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與此同時,找到真正有料的師傅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讓我的探訪過程困難重重,總得花不少時間才能和老師傅當好朋友並磨出想要的資料。

我曾經花費一年時間跟著一位老師傅套交情,還當免費的「水腳」,只為了探尋辦桌文化在傳統老台菜中的地位,沒想到一年後發現,該位師傅只是說得一口老菜,並不真懂,有些做菜邏輯根本行不通。我投入一整年時間卻徒勞無功,很是失望,畢竟走訪老師傅真的是分秒必爭,歷史隨時可能消逝,挖掘歷史足跡偏偏非常耗時間,有時候投入大量的精力也未必有收穫。

後來我發現,只要先打開肉米蝦這個話題,對方若能侃侃而談說出自身經驗,就知道這位師傅懂的老菜色多,值得進一步探訪,反之就是反指標。

我曾和一位師傅談論肉米蝦,他竟然說「這道菜根本不值得一提,菜市場就買得到了。」我聽完大感訝異,心想一道如此經典的酒家羹品,由於年資特老,會做的人本來就不多,加上製作費時費工,成本太高,要在菜市場上販售根本不可能有利潤,難不成有人打著它的旗號在市場招搖撞騙?

經過窮追猛打不斷發問後,我更驚訝了,「天哪!這位師傅從頭到尾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肉米蝦!」那位師傅竟然以為肉米蝦就是油飯,真是匪夷所思。我推測他很可能是望文生義,認為油飯裡面有豬肉、糯米和蝦米這三樣食材,肉、米、蝦俱全,那不就是「肉米蝦」嗎?怎麼會是大家口中的大菜?

後來細探發現,雖是大家眼中的「師」字輩總鋪師,該師傅出道時間還不夠資深,更沒想到他除了自負,也沒有老靈魂,竟將經典的肉米蝦當成油飯。我難以想像,卻也心喜一開始就用肉米蝦與他閒聊,讓自己省下好多時間,不必再和他進一步搏感情,一道肉米蝦就足以測試師傅的功力夠不夠。

 

揭開經典羹品的面紗

正因肉米蝦的菜名簡單、口語化,很容易讓人產生誤會,很多師傅以為它就是肉、米、蝦三種食材來做料理,蒸、煮、炒、燴,各家有不同的幻想,連基本作法都不了解,做出來的菜餚當然四不像。大家對肉米蝦的真面貌難以理解捉摸之下,肉米蝦顯得過於混沌不明,導致在辦桌市場上逐漸消失。

我走訪過的幾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都坦言,不會輕易動手製作肉米蝦,雖然只要懂得祕訣,想做肉米蝦並不難,但要調出好味道卻不容易,而且還要運用台菜中製作「水肉」的技巧,更讓老師傅不願輕易動手,由此可知這道神祕菜色的難度。

由於做水肉的手續繁瑣,必須花費很多時間,無法大量製作,所以在需要大量生產的辦桌宴席上看不到肉米蝦的影子,僅流傳於酒家。肉米蝦這道菜並非湯品,而是酒家經典的羹品,品嘗時會感受到酸甜口味,味道淡雅,十分開胃。

事實上,這道羹品所用的材料,並非字眼上看到的肉、米、蝦三種,而是要將肉剁成如米粒般的肉丁,飄在羹上的蝦子這時粉墨得很唐突,兩者呈現有趣的尺寸對比。更重要的是,菜名中的「米」字其實是形容詞,這道菜餚裡絕對找不到米的蹤跡,而是老祖先對於「肉如米粒般細小」的規格制訂。換言之,肉米蝦這道羹品從頭到尾都沒有用到米,做出來的羹裡頭是看不到米的,千萬別自作聰明加入米粒。

(本文節錄自《被誤解的老台菜》,時報出版)

 

《被誤解的老台菜》

作者:黃婉玲
出版社:時報出版

 

Editor/小島與松
Photo/24open Photo Studio攝影/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小書房】茶湯的宇宙:整理整頓

【葉怡蘭專欄】炊飯,極簡最好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