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在歷史長河中屹立不搖的老屋建築,每一塊磚石中都隱匿著一段流逝的時光,是時代變遷的閱歷,更是一座文化的寶藏。近年來,許多台灣房屋面臨老舊、能源浪費等問題,老屋翻新成為熱門話題,因此,我們提出修舊如舊、創意翻新以及可持續的改造等多方思考的改造計畫書,範圍涵蓋商鋪、公寓、日式老屋等,試圖讓老宅的每個角落重新煥發光彩,推動老屋再現美好生活新價值。

 

「年紀大了,膝蓋不舒服,沒辦法再住需要爬樓梯的透天。」許多人考量到自己或是父母的老後生活,不得不捨去老透天,改住電梯大樓,只是符合高齡夫婦居住的單層平面,無法滿足兒孫滿堂共聚的需求,在這高房價時代,並非人人都有餘裕可以換屋,換屋與不換屋的兩難,其實是一個社會面對未來住居亟欲重新思考的課題。

 

用梯下空間創造新生活

分析南部透天格局,大多都是狹長型基地,且梯間中置把空間分為前後兩部分,使得採光與動線是大多老透天的通病。齊思設計主理人彭思齊認為,從前老街屋平面中心的「樓梯」是改變的關鍵,而在「回迴」一案中,他試圖利用樓梯找出一樓空間解法,使之成為全齡友善空間。

首先,設計師拆除舊有樓梯,將樓梯改用「泥作」加上「鐵件」重塑,增加樓梯階數可以降低踏面落差,提升使用的安全感,而三階泥作樓梯銜接懸空的鐵梯,創造出「梯下」空間,並且鋪設軟墊,延展沙發區域,創造出新的生活空間。

打破樓梯是「占空間」的印象,設計師重新思考樓梯下方的空間,找出可容納所有年齡層及人數使用的解法。能成為讓所有人可以在一起,大人泡茶寒暄,小孩也在眼皮底下玩耍,話家常的聲音起此彼落,不被隔間阻礙。

 

從家到街坊的情誼留存

在採光上,鐵件樓梯的輕巧,可以使採光穿過梯間,從高窗進入老夫妻的主臥,化解暗房的凝滯感。另外,房尾後方的牆面,也把原有窗戶擴大為落地玻璃磚牆,最大量提升採光能力,並且阻絕後方水溝的不良氣味。

在庭院部分,過去所設計的停車空間過於狹小,上下車相當不便,於是配合上下車位置,將外立面局部內退,留設出外玄關,並將大門轉向,增加大面採光窗,改良了車位與採光的缺陷。

考量居住30年的房子具有大量的收納需求,設計師在空間左側安置同一色調的木質感櫃體牆,整合了客廳到廚房的收納,包括:電視櫃、神明櫃、電器櫃、廚具等,並利用餐桌上方的木質天花板作為界定客廳、餐廳及廚房三個區域,流暢不中斷的動線,使狹長空間的前後溝通可以更好,家族齊聚時的互動也更為緊密。

當老房子不敷使用,或許只是巧妙的梯間改造,便能創造出新的使用方式,這不只是老透天可以持續作為不同世代人歸屬的「家」,更重要是生活在鄰里的人情味也能留下,不因人們搬離而變得稀薄,延續老透天也是延續街坊的生命力。

 

Text/FunnyLi
Photo/齊思設計、林科呈

 

延伸閱讀:

【老屋改造計畫書】老街屋新商舖的「秀面」學

【李芝瑜專欄】時光之旅:大稻埕的文化散策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