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自由撰稿人鄒欣寧,在吳哥窟與樹木的一次奇遇,她開始走進樹的世界。一開始,鄒欣寧連苦楝跟樟樹都分不清,於是她開始四處走訪懂樹的人,從攀樹師、追蹤師、藝術家到學者專家,就這樣,從一棵樹、一群樹到樹人們,以樹為師開展的種種連結匯集為《相信樹的人》一書,閱讀之際,不禁讓人重新省思起自己與樹的新關係,也彷彿跟著樹木一起枝繁葉茂,宛如新生。此外,鄒欣寧在書中也分享與孩童學習攀樹、向原住民學做樹皮包的過程,同時寫下關於樹木療癒能量的體悟,以及對於近年護樹運動的觀察。


 

「我記得有次我帶一群人到立霧山的大同大禮部落,那裡有個頭目叫達道,80幾歲了仍在山上生活,是個強壯的老人家。我記得他去拿一棵樹要蓋工寮,他不是走過去直接把樹砍下來,我不知道他這輩子已經拿過多少樹,但他仍然這樣做:他走到樹旁,摸著這棵樹跟它說:『樹啊,你好,我是達道,從現在開始,你也是達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拿走你的部分,你的部分跟著我,成為我的一部分。從今天開始你也是達道。』然後才把它鋸下,拿去蓋工寮。」

「溫柔,」李後璁用這兩字形容達道對待樹木的態度:「我覺得溫柔是我們人對待自然時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溫柔,他眼中的城市樹木是「用落葉幫自己和土地蓋被子,人類卻以為這叫髒亂,硬把它們的被子清除搶走,樹跟土都要著涼了……這樣的公園太寂寞了,永遠不可能成為森林。」

我們依賴樹卻渾然不覺,才會做出一再傷害它們的行為,才會「把山頭鏟平再種人類認為漂亮的樹;才會有生態農場把山上百年的七里香挖回自家門口,然後說這叫就近照顧。」他的嗓音越來越低,「當自然對你只是資源,你是不會有溫柔的。當失去對樹木說『你也是我』的溫柔,人是會壞掉的。」

他喃喃低語:「我們每個人都想被溫柔對待……但是錢無法對我們溫柔。」

這個大男孩當初捨棄穩定工作和收入,是不是就想尋回這份與其他生命相處的單純溫柔呢?他經常教導學員,在山林中萬一迷路,不需緊張,往附近找一棵最大的樹,靠著它坐下,樹自然會幫助你安靜下來,不再躁動。剛從美國回來的那段時間,他一度陷入迷惘不安,無法接受自己從溫柔美好的自然回到躁動的城市,直到朋友帶他到一間土地公廟,看見廟旁一棵再平常不過的老榕樹,他忽然心有所感,站在樹前淚流不止。

「我突然發現自己觀看那棵樹的方式不一樣了。我可以看到樹上的動物和昆蟲,看到其他植物的生命在上面累積成的模樣,小小的蜘蛛爬過的痕跡,泥土裡面所有生命的軀殼連在一起。那棵樹是一個家,也是一個生命和一個食物倉庫,包容很多不同存在,各種生物在它身上都能有所獲得。那棵樹很慷慨,而我越看,越發現原來我跟自然的連結沒有失去,我的眼睛已經不同,可以看見不一樣的東西了。」

「那時我就安心了,我知道在美國經歷的一切都是真的。回國見的第一棵樹對我這麼重要,它讓我知道,即使我在城市裡,也可以和自然保持連結……我沒有離開。」

↑曾任雜誌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鄒欣寧寫藝文也寫自然,更嘗試融二者於一爐。(攝影:林頡翔)

儘管李後璁熱情邀約我參與他們之後舉辦的海洋活動,出於對海水漫無邊際的恐懼,我暫時推辭了。往山上去或往海裡去,對這道選擇題,古人給了一個很心理測驗的說法:「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或許這的確反映我的心之所向,畢竟成年生活中,我們時常見證,當個善良的人比當個聰明的人更不容易。

我繼續尋找和樹一起生活的人,過程並不順利,雖然和樹生活的範圍乍聽很大。真說起來,誰的家居生活中沒有樹木存在? 放眼望去,樹在我家隨處可見:鞋架是南方松製成,餐桌是橡膠木打造,床架是松木,書櫃來自樺木,筷子是杉木材,還有椴木製的鉛筆、檜木提煉的精油、深藏衣櫥角落的樟腦丸……

我把焦點鎖定在「木工師傅」這個職業。然而幾經詢問,我找到的木工師傅多半精熟工匠技術,能對特定木材的材質用途侃侃而談,但問到來處──森林和樹,他們多半搖搖頭,說一般木工不需要具備樹木或森林的知識。

我很訝異,但並不認為這些師傅有錯。在專業分工細膩的時代,能把工匠技術磨練到家已足夠應付生活所需,況且木工師傅哪需要上山林拿取材料?雖然我的內心隱約有聲音呢喃:快出現一個熟悉樹、林、木的木工師傅吧!我想和這樣的人學習如何與樹木相處。

忘記那則廣告訊息是怎麼跳進我的臉書頁面,但我再次發自內心相信:宇宙會依你的訂單捎來你需要的事物……

這是一堂森林野地裡的木工課。我們要帶孩子進入森林,認識樹木、學會揀選好木料。從生活日常需要出發,走入樹林,讓樹林成為生活日常的寶庫。

我們要打開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樹幹樹枝不再只是燒柴。

這一堂還要傳授給孩子,簡單好用的結繩技巧,以及木工具的使用技巧,並且為自己手做三件木工用品,實際設計實現自己的需要。

他們將發現,學會木工、和認識森林,那生活上想要的,就多會有了。

訊息發布者,是近年在花東建立農產直購,配送給各地消費者的「大王菜舖子」。雖然沒和他們買過農產品,也不認識人稱「大王」的王福裕本人,但幾個自臺北移居到花蓮的朋友都曾在大王菜舖子幫忙工作。只是,大王何時轉換跑道教起木工了?

無論如何,我不想再像之前李後璁的營隊那樣錯過機會,雖然木工課看似針對孩童,我仍厚著臉皮寫信詢問:「我已經成年許久,但滿有自信像小孩一樣參加活動,可以嗎?」

(本文節錄自《相信樹的人》,新經典文化)

 

相信樹的人
作者:鄒欣寧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Editor/小島與松
Photo/林頡翔、新經典文化

 

延伸閱讀:

【小書房】仁愛博愛市場──基隆人才知道的在地好滋味

【走書房】百年書店風華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