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比意設計,1916 年,別墅。立面。

Foreword
每個建築師都無法迴避一個基本問題:什麼是建築?有「現代建築之父」之稱的勒.柯比意,在1923年出版的舉世名著《Vers une architecture》中給出了答案,這本後來成為建築學界的必讀教科書,啟發20世紀無數建築師與各領域藝術家乃至工業設計觀念。今年距離首次出版一百年紀念,且讓我們再次翻閱此經典之作,深刻理解偉大建築師柯比意所提出平面包含建築的決定性因素,畢竟,建築是改造社會的重要工具,「不蓋好建築,就要革命!」


 

人們運用石頭、木頭、水泥,造出了房子和宮殿。這就是建造。是獨創性的發揮。突然間,你的作品觸動了我的心,讓我感到舒服、幸福,於是我脫口而出:「好美!」這就是建築。這就是藝術。

若你幫我蓋的房子很實用,我會向你道謝,就像向鐵路局及電信局的工程師們道謝那樣。不過,你還未能感動我的心。

↑勒.柯比意設計(手稿),1915年。「多米諾骨牌式」住宅內部,量產化窗戶、門和櫥櫃,運用模矩讓住宅達到良好的比例。

然而,試想一道牆以令人動容的秩序排列向天空伸展,頓時我領會了你的設計意圖。無論你當時的心境是溫柔或是粗暴、迷人或者高貴,你所運用的石頭都會告訴我。於是我被吸引而駐足觀望,注視著一件傳達某種想法的東西。僅憑一些彼此間相互連結的多面形體,便能使人對這想法了然於心,毋需任何言語或聲響。這些多面形體在光線下清晰可見,而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未必講求實用性或想描述什麼。它們是源自心靈的數學幾何創作。它們是建築的語言。運用本來沒有生命的材料,以或多或少功用性的計畫為引,再從中跳脫,最終造出栩栩如生的動人關係,這就是建築。

我們心底震動的那塊共鳴板,正是我們衡量和諧的標準所在。實際上,人類正是基於那共鳴板或者說軸線組織而成,這才能與自然,甚至和宇宙,和諧地連結在一起,因為人的這條組織軸線與自然界的一切物體和現象所依循的軸線,其實應該是同一條。這條軸線的存在,指向宇宙的統一管理,引領我們接受萬物源自於單一意志的想法。實則,所有物理法則都是這條軸線的衍伸,因此,假如我們認可科學及其所帶來的成果,那是因為物理法則和科學皆促使我們接納,它們是由單一意志所制訂的事實。

如果說數學運算的結果,讓我們感到滿意、和諧,正是因為它們源於這條軸線。如果說依據計算設計出來的飛機,擁有像魚或其他自然物體一樣的外形,這是因為它重回到了軸線。如果說獨木舟、樂器、渦輪機,這些根據實驗和計算產生的成果,在我們看來是「有條理的」現象,也就是具有某種生命力,那也是因為它們和軸線是一致對齊的。由此可得一個關於和諧的潛在定義:事物與人體內心軸線,亦即宇宙法則達成一致的時刻,同時也是回歸通用秩序的狀態。這就可以解釋為何人看到特定物體時,會感到滿足的原因,更何況這種滿足還是無時無刻所有人都能普遍體會到的。

如果說我們在帕德嫩神殿前停住了腳步,正是因為心弦已被撩撥,觸動了那條無形的軸線。

反之,瑪德蓮教堂明明和帕德嫩神殿一樣,擁有階梯、圓柱和三角楣等,卻沒有人會在其面前停留。這是因為除了膚淺粗糙的感受之外,這座教堂並沒有觸動我們心中的軸線;感受不到內心深處的和諧,無法被似曾相識的共鳴吸引而流連忘返。

↑1924年,波爾多―貝沙克(Pessac),「富界」新社區,藉由不同的排列組合呈現多元變化,實現真正的工地工業化。

在繪畫和音樂領域,純粹心智產物的概念已經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然而建築卻被貶低到只重視它的功能層面,譬如;小會客室、洗手間、暖氣、鋼筋混凝土、圓拱或尖拱等等。在我看來,這些都只是建造物,還稱不上是建築。建築始於詩意情感的產生。建築攸關造形。而造形是肉眼可觀、可測的事物。這不是說現實問題不重要;想當然耳,如果屋頂漏水、暖氣故障,或是牆壁龜裂,享受建築的樂趣必然受到影響;這就像坐在針氈上或在不擋風的屋中欣賞交響樂一樣。

幾乎所有的建築時期,都和營建技術的研發彼此相連。這使得人們往往誤解,以為建築就是營建。或許在當下,建築師的確專注花費心力在營建的問題上,但依然不該把兩者混為一談。無庸置疑,建築師對營建的掌握,應該至少要達到像思想家對文法的掌握一樣。何況營建是遠比文法更困難和複雜的學問,建築師自然會相應做出更多努力。即便如此,建築師不應該只是專注在營建面。

房屋的平面、量體和立面設計,部分取決於建築需求的功能面,然而也有部分取決於想像力和造形創意。

早在平面階段,以至於在其所衍生、屹立在空間中的任何事物中,建築師就已經擔負起造形創作的任務;在追求既定造形的框架下,他會適度規範限縮功能性的訴求;這就是構圖。

接著,就來到刻畫建築及臉部輪廓(les traits du visage)的時刻了。這時建築師必須靈活地運用光影,來表達強調設計意念。建物各立面的細部設計就像刻畫人的五官輪廓。細部設計是自由不受任何約束的,它是純粹的發明創作,決定著建物的臉龐是容光煥發?或是黯然失色?處理細部設計的建築師更像是一名造形師;工程師的角色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雕刻家。細部設計也是建築師的試金石;在處理細部的過程中,他無可迴避:必須證明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位合格的造形師。建築是藉由量體在光線底下結合,並且精妙、適當和出色地互動來產生;細部設計仍然且完全是藉由量體在光線底下結合,並且精妙、適當和出色地互動來產生。細部設計需要的不是只講務實的人,也不是大膽或機靈的人;它召喚的是造形藝術家。

↑勒.柯比意與皮野.讓納雷設計,1924年此為「別墅大厦」的一個基本單元,是運用建築標準,為普通人設計的量產化住宅。

希臘,尤其是希臘的帕德嫩神殿,是細部設計這項純粹心智產物登峰造極的指標。

看著這樣的傑作,我們可以認定,它無關乎習俗、傳統、建造方式或功能需求等問題。它是一個純粹、個人的發明創作,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屬於一個人的創作。菲狄亞斯才是真正造出帕德嫩神殿的設計者,因為其餘兩位正式任命的建築師,伊克蒂諾斯(Ictinos)和卡利克拉提斯(Callicrate),曾建造過其他多立克柱式的神殿,作品卻顯得冷漠而缺乏吸引力。反觀帕德嫩神殿卻處處可見熱情、慷慨、崇高的靈魂等美好德行,被深深鐫刻在細部的幾何形體中,被表現在精準的比例中。只有偉大的雕刻家菲狄亞斯,才能造就帕德嫩神殿。

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時代的建築,都不足以帕德嫰神殿相提並論。它是人類歷史上最高亢的一刻,見證了一個懷有無比崇高思想的人,是如何將其淬煉化成光與影的造形。帕德嫩神殿的細部設計簡直無懈可擊,而且無可迴避。它的嚴謹不僅超出了一般地做法,也超出了一般正常人類的能力。在此可以見證感官生理學和抽象數學最極致的表現;我們的感官被牢牢地吸引,思想也為之陶醉;觸動了我們內心的和諧軸線。這些其實無關乎任何宗教教條、也不是象徵性的描述,更不是自然界的具象化:這裡所展現的,唯有比例精準的純粹形體。兩千年來,那些看過帕德嫩神殿的人,都曾深深感受到,那是個建築學上的關鍵時刻。如今,我們也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當各門藝術正摸索前進,繪畫更已逐漸找到健全的表達形式,正強烈地撼動著人們的心靈,帕德嫰神殿為我們指點迷津,帶來一絲絲確定性:數學層次的崇高情感。藝術,就是詩意;感官的悸動、衡量與評賞的心靈喜悅,並重新認知那觸動我們生命本質的原則主軸。藝術,就是那純粹的心智產物,可以藉由某些頂峰,向人類揭示其潛在的創造力峰頂。於是,人們發覺自己在創造,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

(本文節錄自《朝向新建築》)

 

《朝向新建築》
作者:勒.柯比意
譯者:林貴榮/翻譯、解讀,詹文碩/翻譯、審訂
出版社:網路與書

 

Editor/小島與松
Photo/網路與書

 

延伸閱讀:

【小書房】韓籍建築師俞炫準;城市是一個有機體,有生也有死

【小書房】徒步出發上路,通往自我內在的過程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