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時代趨勢下,不同文化間的流動早已是現代人的生活日常,建築也不例外,吸收融合外來觀點,進而內化成為在地設計的新力量。在新竹「永恆之丘」的一案當中,不難探見當代台灣建築師與國外建築團隊帶來的宏觀視野與合作交流,打破納骨塔的傳統固定形式,從空間創造精神感動的角度進行設計,並從中尋找對本土文化的共鳴。

清水模納骨塔,建築光影帶出時間永恆

死亡並非是永遠的別離,而是轉身踏進了永恆的世界。不若國外將墓園視為公園般的日常,台灣的逝者長眠之地,多數人並不認為死亡和美是可以共存相容的,然而,預計於今年8月完工的新竹「永恆之丘」,將以如詩畫般的寧靜場域,顛覆大眾對人生最終站的刻板印象。

由新竹市政府委由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與十彥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興建的納骨塔空間「永恆之丘」,認為墓園最重要的意義,是如何讓生者和逝者都能擁有安頓心靈之境。十彥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林彥穎對此表示,面對死亡的態度,攸關如何看待生命的關聯性,「我們想要去除一般人對於納骨塔的不適感,藉由創造純粹、懷念的公共空間,讓人們能從容告別,學習與生命說再見。」

「永恆之丘」共5層樓高,外觀層層堆疊如荷花綻放意象。建築師選擇用材料來主訴永恆概念,清水模建築體擁有純粹耐看的現代美感,同時也包容了施作過程中造成的自然紋理,讓建築可經由時間變化留下記憶,成為思念家人、體會生命流轉的載體。

無梁柱工法搭配天井,溫柔導入光與風

林彥穎進一步說明,在建築主體之外,「永恆之丘」更導入光、水、空氣等生命三元素的循環,來象徵永恆的意義,像是採用天井設計,讓光線得以由上而下灑落,為空間帶來韻律有致的光影;雨水則會順著壁緣,流淌匯聚至中庭與永生塔的淺水池,同時也成為引領進入納骨塔的動線起點。

室內採無梁柱工法、每道斜牆角度均不同,走在「永恆之丘」各處均能清楚感受到風的變化。林彥穎笑說,「雖然空氣是最為抽象的無形元素,但『風』卻是新竹予人最強烈的感受,因此採開放式的建築形貌,讓沒有窗、沒有阻擋的穿透性表現,將自然帶入建築裡。」

為表述生命的生生不息,「永恆之丘」每一層樓外圈都有栽種植物,大部分皆為新竹在地樹種,像是耐陰蕨類和楓樹等,可直接感受屬地的自然生命力。此外,由於園區坐落在香山山頂,特別規劃的觀景平臺,可遠眺遠方的海岸,用感受性的暗喻,呈現故鄉的記憶風景,將過往時光融流入現在。

台灣在地設計力,從融合風土文化出發

新竹市政府規劃「永恆之丘」的最終用意,旨在規劃一處宛若公園的空間,讓納骨塔成為市民可以親近的日常,而非只是一年一次的祭祖場域。為此,設計團隊有效利用空間,於新舊園區中間規劃長廊,一方面創造行走的動線,另一方面也能作為戶外祭拜時擺放物品的位置。

甫於2022年德國紅點設計獎中獲獎肯定的「永恆之丘」,以建築溫柔地回顧過往,藉由水、光影、時間一層層的開展歷程,喚醒對生命價值的認同感,既擁有對在地文化的認同感,同時也展現全球在地化風潮之下的台灣城市新貌。

 

Text/Iain
Photo/新竹市政府

 

延伸閱讀:

【Glocalization】全球在地化浪潮 文化的對話

【學設計】和天地作伴,新時代的自然裝潢材(下)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