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共舞地景藝術展」邀請廖述乾(左二)、許沁雯(中前)、夏同頡(右二)及、陳志宏(右一)等四組共7位藝術家,重新思考回收資材的再生可能,創造符合公共性、藝術性、在地化的地景藝術作品。

當再生材質、藝術和公益閱讀在城市綠地中相遇,會迸發出甚麼樣的火花呢?秋末冬初,冠德企業集團在KINDOM 363舉辦「再生.共舞地景藝術展」,邀請4位藝術家以綠地為畫布,打造一場以回收資材為素材的開放式展覽,透過友善的互動與對話,喚起對於環境保護與資源再生的討論。

與雙人雕塑共舞一曲美好

在KINDOM 363入口處迎接觀者的《圓舞曲》,為藝術家廖述乾的經典作品之一。在輕快樂聲中悠揚起舞的兩人,舉手投足有著相知相惜的默契,彷彿傳來自在愉悅的笑意。「我認為藝術品應該有更多的互動性與趣味性,而不是高高在上的。」

廖述乾認為,既然是公共藝術就應該創造更多良好互動,無論是觸摸、合照、甚至成為孩子攀爬的遊具,只要能啟發樂趣,就具有存在的意義。人與環境的關係也如同《圓舞曲》作品所展示,在對等的關係中對話、互動,方能營造和諧共生共存的永續未來。

↑《圓舞曲》座椅雕塑,2004,廖述乾

莫讓綠地成為生活的孤島

靜靜倚在園區中大樹下的3D藝術彩繪作品,為藝術家夏同頡(Iversøn Rangi)與EARTHIST團隊共同打造的《當地球失去綠色時》,只要站在草地上拍照,就如同步入高空中的飄島。

「全球暖化使得地球上的森林與綠地減少,以每年6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續荒漠化。」夏同頡的彩繪作品中,失去綠色地球已然不適合生存,公園的草地與樹木化為一座漂浮島嶼,彷彿成為人類最後一塊淨土。「如果人類持續破壞地球,或許以後將會失去生存的空間。」一個人的聲量或許有限,但透過與藝術互動或許能得到更多共鳴,當人們重視環保議題,綠意才有再生的可能。

↑《當地球失去綠色時》3D藝術彩繪作品,2021,夏同頡

窺看海漂塑料的冰山一隅

由華裔藝術家許沁雯創作的互動裝置作品《幻境 Illusion》,以鮮豔的紅、黃、藍3色構成,乍看之下活潑明亮的色彩,其實都是以種種海漂廢棄物做成。「這些顏色會吸引大家,但深思才會發現這些其實都是垃圾。」許沁雯直言,海漂塑料對環境與生態的危害有目共睹,「這些素材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其中許多是一次性使用的廢棄物。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從源頭減少這些垃圾,也該思考著如何以修補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或重複利用。」

《幻境 Illusion》作品3面裝置上分別設置了3個鑰匙孔作為窺看視角,觀者必須在重重廢棄物中尋尋覓覓才能發現野生動物的蹤跡。「我們都像是印地安傳說中的那隻蜂鳥,期待以一己之力撲滅森林大火。看起來很傻,但總要有人去做。」許沁雯表示,個人的力量儘管微小,但藉由藝術的力量,終能提醒人們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

↑《幻境 Illusion》互動裝置作品,2021,許沁雯

回收木料的童心趣味創作

公益募書箱《愛吃書怪獸》與矗立在綠茵上的裝置作品《都市裡的山大王》,皆為藝術家陳志宏的作品。一手插腰、一手指天的小猴子,有著惟我獨尊的氣勢,也有著一顆鮮紅熱情的心,「這隻山大王就像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擁有無窮的可能性。」擅長以包裝箱回收木料創作的陳志宏,希望在這片都市叢林中,孩子都能在大人的守護與愛護下適性發展,擁有童心也擁有美好的未來。

同樣以回收松木循環再利用的《愛吃書怪獸》,則是安靜地蹲坐在公園的一隅,以書為帽,以書為食、以眼讀書。充滿童趣與想像力的造型像是隱身在都市中的小精怪,享受著書本帶來的養分與樂趣,在這次展覽中,還擔任「共讀‧傳愛公益募書」活動負責募集書本的重責大任!

↑(左)《愛吃書怪獸》;(右)《都市裡的山大王》,2021,陳志宏

城市之中,一片欣欣向榮的綠意向來是可貴且珍稀的資源。鄰近北市松山機場的「KINDOM 363」,松山民權東公辦都更案基地,在動工之前,以人文藝術及友善鄰里思維一次次賦予多元的風貌及可能性,這裡有著老樹草地鋪陳的綠意,也有微型讀書館帶來的陣陣書香,加上期間限定的再生地景藝術作品,當鄰里於此談天休憩,共享藍天綠意,理想且友善的生活在此具象成形,也落實了冠德企業集團期冀的「鄰里共好、永續、綠色」願景。

 

Info
【再生.共舞地景藝術展

地點:KINDOM 363(台北市松山區民權東路三段175巷口)

時間:2021年11月6日~11月28日

相關活動:
1. 與地景共舞,創意互動照片募集活動
觀賞地景藝術之外,也歡迎發揮創意,拍攝與作品的趣味互動合影,就有機會抽到購物禮物。

2. 共讀‧傳愛公益募書活動
基金會這次也與「書寶二手書店」攜手,要將民眾在展期間捐贈的書籍轉換為購書點數,讓偏鄉學校能自由選購孩子們所需圖書,邀請大家一起推動愛的知識流。

※活動詳情請查詢「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臉書粉專,或洽0936-168052。

 

Text/林蔚秦
Photo/M.D.W、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

【識冠德】2021冠德講座 × 葉怡蘭:從世界到在地,台灣的餐桌

【識冠德】築冠以德 緬懷馬玉山的人生哲學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