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會呼吸的建築」之稱的米蘭垂直森林Bosco Verticale,為未來的永續建築提供更多思考。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快速成長,以及環境的密集開發,自1980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提出「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以來,身處在高度能源損耗的建築界,勢必得面對環保議題。而以永續為基礎、以節能為指標的建築方式,將是新時代的標章。

提出嶄新的建築思考策略

在國際能源署(IEA)過往報告中,建築物消耗了全球能源約占30~40%,儘管2020年的《全球能源評論》因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能源與電力消耗大幅減少,但建築業對地球環境的負荷仍然不小。在永續建築課題當中,全球建築研究者提出各種方案,包括使用最低限度衝擊材料、採用自然材料、盡可能回收再利用等。

↑淨零耗能建築及產能建築的概念,為建築美學、產能與環境永續之間提出不同的可能性。

近來,歐美國家更提出「淨零耗能建築」(Net Zero Energy Building)的研究,而有所謂「產能建築」(Positive Energy Building)的發展,意指建築本身所生產的能源比其所消耗的更多。例如享譽國際的斯諾赫塔建築師事務所(Snøhetta),在完成可儲存太陽能電力的Powerhouse Brattørkaia大樓之後,又計劃在北極圈打造球第一座產能旅館Svart。

台灣推動綠建築成績斐然

面臨環境議題,近代建築急欲思考轉型,國際上關於永續建築(Sustainable Architecture)的討論熱烈,也陸續有許多被落實的案例。而台灣建築的「綠」觀念,也在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等先行者的推動下,於1996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正式將「綠建築」納入城鄉永續發展政策,成為執行重點。如今,永續建築不僅是時代趨勢,更是當代建築師從業應該要有的基本道德,探討建築可能性的同時,人們開始將「永續」條件列入思索重點。

↑北投圖書館為台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以木構架為主搭配鋼材,內外彷彿一座大型樹屋。

在台灣,永續建築常與綠建築(Green Building)、生態建築(Ecological Architecture)並列討論,但無論是用何種名詞界定,它們共同的目標都是減少對生態與環境的衝擊。台灣為僅次於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之後,第4個實施具科學量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同時也是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評估系統,從知名的北投圖書館、高雄的高齡整合長期照護中心,到示範老屋永續新生的池上穀倉藝術館,都是曾獲得綠建築標章的經典案例。

↑走過一甲子的池上穀倉到藝術館,既在地又前瞻的改造為老建築注入新風華。

永續的生活方式才是核心

然而,新材料或是新工法仍無法100%免除汙染問題,而所產生的效益與環境成本的計算方式,仍然難以被評估。永續建築是一條持續被探索、修正的道路,然而這條路不見得只能靠技術推動,身為人類可以替環境做的一件事,就是修正自我生活方式,不過度浪費物質、不過度追求舒適、減少依賴能源等等,這才是在談永續建築之前,最需要被落實的部分。

 

Text/FunnyLi
Photo/吳慈仁、大直設計、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學建築】從地形中「長」出來的生態綠宅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