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王美雲

醉心於陶藝40餘年。為了尋找自我,曾旅居紐西蘭、深居陽明山風尾,近年落腳雨都。一步步走回人間後,持續以陶土與釉藥為載體,在無我的寧靜與無從預期的變化間,持續探尋同樣沒有絕對的陶藝與人生。

 

在印度有個說法,40歲是走入森林、修練自己的年齡;修行結束後,有的人會在森林裡繼續修練,有的人會走出來回到人間。王美雲的人生與想法,無巧不巧地印證了這樣的軌跡。

尋找內在平靜,是終生的追求

「我在42歲左右去紐西蘭,其實有這樣的心理狀態。我想休息、我想跟自己相處,我想往內走,往比較內心的寧靜走。」為了尋找內在的平靜與自我的旅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在一次演講當中,曾有一位聽眾先入為主地認為:王美雲是為了移民而移民、是為了教育、是有錢人才能出國,「我覺得我講的跟她想的是完全無關的兩件事。」21世紀過了20年,尋找自我或許仍不是一個普遍的概念。

都說中年危機是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有些人選擇在事業與健康的巔峰停下腳步,重新尋找自我、重新界定自己、架構自己。王美雲沒有辜負這段時光,她在紐西蘭與曾和日本陶藝大師濱田庄司共事過的捷克裔陶藝家Mirek Smisek請益,也找到了那個企求內在平靜的自己。「在紐西蘭我覺得自己像是在滄海中的一顆小石頭的感覺,很寂寞孤單,但也讓我沉靜下來。」

製陶與人生,以簡馭繁的藝術

這樣的心理狀態延續至回到台灣之後,她選擇了定居陽明山上。以印度的說法看來,此時的她還留在森林裡,在自然環境中做自己想做的事,繼續尋找自我。近年隨著先生搬回港都老家,王美雲終於走回人間,塵世的歡樂與悲痛從此都近在咫尺。

笑說,下山這些年見到的人比過去20年還要多,但王美雲並不是個不善人際交往的人。她喜歡傳統市場的熱鬧與活力,甚至從初中就會邀請同學來家吃飯,由她親自下廚。「我做菜源於一種直覺,只用很簡單的方式,因為找到了好的材料就會好吃。」

王美雲戲稱這是一個不努力的人的廚藝之道,但這番道理回到陶藝其實也一樣。「像日本陶器的質感從土開始、與釉結合,原始的材料就像食物一樣,只要找對材質,就看如何把它表現出來而已。」

擅用植物灰釉與礦物釉的王美雲,曾視釉藥為一個難解的習題,什麼摩爾數什麼某某式,她完全聽不懂,直到造訪濱田庄司的紀念館,她才發現原來大師的用釉哲學正是以簡馭繁。「濱田庄司只用幾個釉,一些是長石、一些是天然的木灰或稻草灰,使用時再用比例一瓢一瓢加。這就像做菜一樣,日本的高湯只有鰹魚和昆布兩個成分,就能變出很多的風味。」用釉如此、做菜也如此,關鍵在於呈現素材的特色,如此而已。

製陶也像人生,充滿了變數與不確定性,永遠是一場探險。「不同的是在人生探險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在作品上探險了不起就是做壞而已,你可以不斷挑戰下次如何做得更好。」與保有挑戰精神同樣重要的,是要能接受不可掌握的部分。柴燒的變數在於窯內氣流的走向、甚至是窯內的落灰,這一切都是無法掌握的,在開窯之前都無法預知結果,「生命也一樣,到一個階段你就要學著放手,接受意外的發生。」

生命會推著你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環境的變動,王美雲仍不懈於持續摸索。「陶藝根源於空間,在都市裡和山上的感受會不同,心理狀態與生命狀態不同時做出來的作品也會不同。」過了60歲後,從山間走回人間,心中仍有幾分難捨,家中隨處可見的綠意與野薑花奔放的香氣,靜默地說明對於山林自在的嚮往,但身體逐漸無法適應山上寒冬的現實,讓她知道離開的時間到了。

「生命會推著你走,你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能接受。」王美雲說,雖然身不由己,改變也不全然是壞事,開始與更多人相聚、也再次開班授課,從經驗的傳承中看到另一個生命如何逐漸進步、改變、成熟,走上追尋的自我之路。

「樂齡這個字很好,到了這個年紀要懂得感到快樂,而不是只想著老。」人生終有時日將盡的時候,但天天意識著這個問題又能如何?所以王美雲選擇活在當下,把現在過好。「藝術家就是做到死為止,有時候會偷懶、有時候想休息一下,最多是這樣。」做一些喜歡的作品、看著學生做出一些成績,安排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繼續往前走的方式亦然。

「活得久就像有很多抽屜,打開不同抽屜都是一段長長的時間,每一段都有你的生活經驗。」點滴瞬間累積成歲月,王美雲透過製陶將人生累積成永恆的器物,這些投注與體悟,也成為她從青春少艾直至銀鬢白首始終如一的快樂。

 

Text/Anya Lin

Photo/葉仁傑

 

延伸閱讀:【看人物】王美雲:你就是你自己,獨一無二的存在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