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會先到!當在沒有準備的情形下離開後,除了有形的「遺產」,無形但具個人隱私的「數位遺產」該如何處理?這或許是大量使用網路的現代人值得深思的問題。

 數位遺產,保存或轉移都難處理

數位遺產泛指文字、郵件、檔案、圖像聲音、資料庫等,也就是你曾寫過的社群網站內容、部落格文章、線上對話紀錄、自拍影音、軟體或遊戲進度,甚至存放在雲端儲存空間的檔案文件等,只要透過電子方式在數位平台或設備上建立及儲存的資訊,都屬於「數位資產」的範疇。當擁有者不在了,這些遺留下來的資訊就是「數位遺產」。

日本NHK電視台曾做過一項針對數位遺產的調查,數據顯示55%的日本網友對如何處理感到不安;也有逾90%的網友沒想過或不知如何處理。身處在數位時代裡,每個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好幾個社群帳號、網路遊戲帳號、會員點數系統,甚至虛擬貨幣等,或許現在該是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了。

在現實世界裡,會有所謂「法定繼承人」來承繼遺產,但虛擬的網路世界不受限於民法,而這也牽涉到往生者的隱私,有些人把連家人都不知道的祕密藏在社群平台當中,有些網路服務平台會以保護隱私權為由,禁止把帳號轉讓給他人,即便是遺族也不行;大多數公司則會在用戶條款註明,用戶不得將帳號轉讓給他人,或用戶只有帳號使用權,帳號所有權則是提供服務的企業所有。由此可見,數位遺產問題在全世界都尚未達成共識。

超前部署,設定數位帳戶代理人

不少國際知名網路平台都曾發生過與家屬或法定繼承人在帳號接管上有所爭執的案例,為了避免日後爭議,大型網路平台紛紛推出了針對用戶的使用條款規則。

Google在幾年前就推出了數位遺產的服務,名為「閒置帳戶管理員(Inactive Account Manager)」,讓使用者可提前設定Google帳戶,當本人往生或因其他因素而無法繼續登入或使用時,閒置帳戶管理員就會依照預先的設定,將資料寄給信任的親朋好友,可繼承包括 Gmail 帳號、雲端硬碟及其他服務,或選擇永久刪除所有資料。

Facebook則推出「紀念帳號」和「紀念帳號代理人」功能,如果使用者能夠在生前就先指定好一位代理人,這樣在身故後,家人便不必花太多力氣去申請文件證明親屬關係。而一旦帳號經設定為紀念模式,「悼念」一詞便會出現在已故用戶個人檔案的姓名旁,紀念帳號代理人也可在有限的權限範圍中編輯、管理已故者的帳號,並下載資料備份。

華人的社會中,通常較避諱在生前談論身後事及預立遺囑。然而對於注重隱私的人來說,數位遺產的重要性可能不亞於有形的金錢財物,因此,不妨花點心思提早規劃,好好安頓這些數位身後事。

 

TextSteffi Chen

Photo/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早知道】跨入人生下半場,照護帳戶準備好了嗎?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