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7 月 31, 2024 | 居
Foreword 台灣的多元文化來自於歷史的記憶,多樣性的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融合,成就了別具魅力的樣貌。其中,日本明治時期的建築在台灣落地,是目前保留最多的建築群,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建築與設計,也成為許多後來建築師的美學養分。2024年度,我們以「明治風流」為題,深入台灣建築的內在脈絡。 ...
by editor | 7 月 8, 2024 | 看人物, 居
Profile 溫子先 出生在台灣、9歲移民至美國,20世紀90年代前往中國求學,於清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回台於銘傳大學擔任建築系主任,目前為世界十大建築師事務所凱達環球(Aedas)全球設計董事。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培育建築素養,以文化創新傳承(inno-culturiage)作為建築哲學觀。 曾擔任銘傳大學建築系主任的溫子先,多年來與無數年輕建築師交流與合作,十分欣賞對台灣新一代建築人滿懷感情投入設計工作、實踐理想的心意。今年,他受邀參觀銘傳建築畢業製作成果展「不在場製造MADE IN...
by editor | 7 月 6, 2024 | 樂
為什麼我們會對擁有某些特質的空間產生「好感」?連續第2年舉辦的好感空間展(7/4~7/7),以「100種提升質感的空間元素」為主題,嘗試為這個設計之問解題,從生活 × 空間的角度探討材料與生活中的連結,在體驗好感空間的同時,觸發訪客思考如何勾勒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杜祖業:「從好感空間展的經驗,看見實體平台仍具有高度的混合價值,跨界串聯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將不同領域、不同文化和不同觀點聚集,進行交流和合作,產生出更豐富和創新的結果。」...
by editor | 7 月 1, 2024 | 居, 愛閱讀
Foreword 人類最初的建築是什麼?日本和洋併置式的住宅樣式是怎麼產生的?建築頑童藤森照信走遍世界建築遺址,博覽東西方建築群,遍訪職人匠師與建築家,經歷各樣建築創作之後,在《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書中,以其獨特的觀察、考證與觀點,對東西建築展開無盡提問,逐步帶領讀者深入思考「建築是什麼」,發現「人類與建築」的關係,且獨特「藤森流」文筆的解說深入淺出、幽默詼諧, 即使是一般讀者,也可作為理解建築的入門書。 建築之所以為建築, 地面生成建築物的實在感,使得建築成為建築。...
by editor | 6 月 19, 2024 | 行, 樂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 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