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台灣】孵化藝術感知,屹立蘆葦叢中的新美館

【遊台灣】孵化藝術感知,屹立蘆葦叢中的新美館

籌備超過20年的新北市美術館,目前已開放1~6樓及第一期戶外園區及部分場域,雖然主體工程完成後,直到2024年底前還有細部裝修作業,但已然成為新北最顯目的藝術地標。   把美留在故鄉,新北市首座面向國際的建築 新美館之所以深受關注,一方面是打破過去美術館多落在都會區的慣例,將基地坐落在鶯歌溪和大漢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縮短人們與自然的距離,讓這填土過後的景觀地坪,能夠融入自然環境,四周還有大片叢生的蘆葦,走進園區就好似被隨四季變遷的風土地貌簇擁。...
【李芝瑜專欄】2023全球倍受期待的展覽清單

【李芝瑜專欄】2023全球倍受期待的展覽清單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藝術中心館長。 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虛擬實境與偏鄉實構築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Opal Award國際評審外,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學術發起人暨總顧問。...
【Glocalization】台灣新建築:橫山書法藝術館 伏流自然地景的詩意

【Glocalization】台灣新建築:橫山書法藝術館 伏流自然地景的詩意

科技的進步,讓城市儼然成為全球頂尖建築的實驗競技場,不過比起炫技,這塊土地上許多當代建築師更加著重融入環境、連結在地,對環境產生正向的「擾動」,建築不再是生態殺手,而是把人帶回自然的媒介,回歸共好本質,是為台灣新建築的另一觀點。  以書法元素為靈感打造的禪境...
【學建築】穀倉藝術館 老屋再生啟示錄

【學建築】穀倉藝術館 老屋再生啟示錄

來到台東池上,沿著火車鐵道前行,就能看見池上穀倉藝術館佇立在黃金稻浪之中,那神采奕奕的樣子令人難以聯想,它的前身是一棟容貌滄桑的60年老穀倉。 在當地企業多力米公司、台灣好基金會以及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陳冠華的聯手之下,老穀倉轉型成為地方藝術館,精神糧食替代五穀成了新的內容物,重新用不同角度與常民生活緊密相連,成為老屋節能減碳再生的新示範。 永續設計不是數據說了算  主持設計的陳冠華指出,要把穀倉轉型成美術館,一方面想維持自然採光,一方面又要顧及藝術品保存,或是觀賞者的舒適性,這當中的設計是一連串的權衡。...
【看世界】和諧共生 自然美術館

【看世界】和諧共生 自然美術館

林語堂曾經說:「最好的建築是這樣的,我們深處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那裡終了,藝術在那裡開始。」藝術不僅師法自然,也與自然共生,選擇落腳在洞窟中、高山上甚至森林裡的美術館,突破框架界線,光是存在,就是一種令人震懾的藝術! 南法‧洞窟中的數位藝術  光的採石場(Carrieres de Lumières)位於南法普羅旺斯地區萊博(Les Baux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