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城市化發展的趨勢下,對居住方式的要求出現了新的聲音。人們厭倦了冷漠的大樓住宅,渴望重拾過去的美好生活:

住在街坊鄰居彼此認識的地方,大家可以相互關照,享受共同扶持的溫暖,而不再只是城市孤獨的棲生者。在過往年代曾有的人際互動,重新成為人對居住環境重要的考量。

夢想總是能催生出新方向。一股住宅新模式,從歐陸吹向亞洲,這便是「合作住宅」(Co-Housing)潮流。它鼓動著人們重新省思住宅的意義,在民主制度下展開新的練習,重新找回人與生活的新價值。

與我們攜手老去的不只是伴侶

在日趨高齡化的台灣,合作住宅議題也與銀髮生活結合。

過去,華人社會中的主流思考曾經是養兒防老,台灣也不例外,許多長者認為老年時就是要與子女同住。而隨著少子化現象,長者逐漸將老年陪伴的情感投注轉向伴侶和友人。新一代退休族群,更是認為老後選擇與閨蜜或好友同居,快樂程度遠勝於和孩子同住!於是,同居式的集合養老成了當今最流行的住宅議題。

台北三芝的雙連安養中心,2010年就成立了單元式照顧(Unit Care)系統,每位長輩各自擁有獨立房間外,每8到10人組成共同生活圈,享有共用的客廳、廚房、餐廳等,過著更有人情味的生活。

而思考著未來生活的樣貌,許多青壯年族群受到感染,也喊出「我們一起老」的口號。例如,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同時也是牙醫師的李偉文,在青壯之年即啟動退休進行式,並與朋友籌備共同在台南「蝸居」的計畫。

長久以來關注樂齡合作住宅的「OURs都市改革組織」,也深入研究歐美等國案例,嘗試把成功經驗移植到台灣,積極籌備「常樂苑住宅公用合作社」,希望可以發展出台灣第一個具有永續經營概念的樂齡公共住宅!

青銀共居,混齡的活力生活

除了同齡人的共住,青銀共居也成為老了一起住的另一種選擇:

在921大地震後,南投縣長青老人服務協會協助把安置老人在臨時組合屋,轉型成為「菩提長青村」,無血緣的五代同堂共有50戶人家,村內有共同營運的豆腐工坊,販售所得也有成了社區基金收入的來源。

2017年,新北市政府更是以社會住宅作為試驗場,透過空間的規劃設計、社群活動,試圖實現「共生公寓」(co-living apartment)的概念,打造一個青銀共居、世代共享的空間可能。

居住,是人一生的課題。面對人生下半場,更是一個可以提早選擇規劃的項目。究竟老了可以如何一起住?跟誰一起住?從國外到國內,有什麼可借鏡的實例?又能如何具體的規劃?請跟隨《居心誌》持續深入……

 

TextFunnyLi

Photo達志影像/Shutterstock、LILAC、Andy Lord

延伸閱讀:Part II 合作住宅,保障老年生活新方式

                  Part III 【大趨勢】老了一起住?英國合作住宅共創永續之家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