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eword
如果說建築是人與生活的連結,宗教建築則是同時連結人與神性、人與人心的橋梁。
當代的宗教建築已經不僅只追求宗教的功能性,更多時候展現的是建築師對於心靈力量和神性的探究,同時,更是在地生活、聚落經濟的縮影。從台灣到世界,透過現代宗教建築巡禮,從不同的視角與高度,閱讀不同地域的文化與歷史。
當代日本的宗教建築,不再以高聳屋脊或金碧輝煌的裝飾彰顯信仰,而是回到「空」的本質──在光影、風與自然之間,尋找與神性對話的方式。這些建築既延續傳統,也勇於開創,以新的材質與形式回應千年信仰的脈動。
從隈研吾在東京新宿的淨土宗一行院,到藤本壯介太宰府天滿宮的臨時社殿,都在時代更迭的邊界上,以極簡的形式承載深遠的精神,讓信仰從建築的外形回歸到「存在的狀態」。在這些新的聖域裡,建築不再是信仰的容器,而是一種持續生長的祈禱。
太宰府天滿宮:浮於綠意之上的「生之屋頂」
太宰府天滿宮是為紀念平安時代學者菅原道真而建的古社,歷經千年香火,如今正進行125年來首次大規模修復。為此,神社邀請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一座「臨時社殿(Temporary Shrine)」,作為3年過渡期的信仰之所,在千年與未來之間,建築一座暫時的永恆。

↑太宰府天滿宮的境內充滿豐饒自然,「臨時本殿」整座建築幾乎被綠意覆蓋,宛如一片融入山林的丘。
藤本壯介以「漂浮的森林(Floating Forest)」為概念,在大地與信仰之間,創造出一個有生命的屋頂。整座建築幾乎被綠意覆蓋,遠望之際,遊人看到的不是神殿,而是一片融入山林的丘。藤本壯介表示,他想以「當代的生之屋頂」回應歷史神殿那厚重的檜木屋面──傳統屋脊在呼吸,他也讓當代的屋頂重新生長。

↑臨時本殿的屋頂上種植了大量常綠植物,並以樟木、楓、櫻、梅等呈現四季變化。
由於太宰府遺址下埋藏豐富考古層,建築不得開挖地基。於是整座臨時社殿以地上基座承載,排水系統則隱於表層,呈現出「不觸地」的輕盈姿態。屋頂上栽種樟木、櫻花、楓樹與梅花,隨季節變換色彩,3年後這些植物將被移植回神社境內,延續另一段生命。

↑待永久本殿修復完成,這些植物將從屋頂移植至境內各處,繼續守護神社的未來千年。
為了在神社所需的莊嚴與「浮動感」之間取得平衡,屋頂前方呈現優雅的弧線,使突出的簷口能包覆參拜者。屋頂維持纖薄,以營造輕盈感,而中央部分則加深厚度,以容納足夠的土壤讓植物生長。這種自然形成的曲面,加上木製格柵的排列節奏,呼應著永久本殿屋頂的椽架結構。而內部由設計師黑河內真衣子製作的御簾,以微光織成柔軟的結界。藤本壯介以極度節制的線條,讓建築退居自然之後──當人走入其間,信仰的重量,轉化為一種幾乎不可見的呼吸。

↑屋頂前端輕輕上揚,既遮蔽、又懷抱朝聖者,黑調木格柵的天花則與古社屋頂椽條相呼應。
淨土宗一行院:城市深處的光之庇護
由隈研吾主導設計的淨土宗一行院,位於東京新宿,完工於2020年,是傳統寺院在都市更新脈絡下的全新詮釋。原有的寺廟被高樓包圍,信仰的寧靜似乎難以存續;隈研吾以「柔性建築」回應這個困境,將木構、自然光與城市密度重新編織,讓宗教空間在現代語境中找到歸屬。

↑被高樓包圍的淨土宗一行院,隈研吾以「柔性建築」讓宗教空間在現代語境中找到歸屬。
建築外觀由細緻的鋁合金格柵構成,層層錯落如簾幕,隱約透出內部木質結構。陽光從縫隙灑下,彷彿都市的塵囂被濾淨,只留下光的柔波。這是隈研吾一貫的「負建築」哲學──以輕盈取代堅硬,以模糊界線取代封閉牆面,讓建築成為自然與城市之間的呼吸孔。

↑淨土宗一行院外觀由細緻的鋁合金格柵構成,層層錯落如簾幕。(©︎ Professional Photo MIYAGAWA)
淨土宗一行院的平面構成簡潔,入口通向一條細長的內院步道,引導遊人從喧鬧街巷步入靜謐空間,如行於兩個世界之間。屋頂以木與鋼混構,光線在天窗間游走,映照出木紋的溫度,也象徵「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的宗教意象。隈研吾將傳統寺廟的屋脊與回廊語彙解構重組,轉化為城市可感的節奏。

↑淨土宗一行院細長的內院步道,引導遊人從喧鬧街巷步入靜謐空間。(©︎ Professional Photo MIYAGAWA)
這裡的靜默,不再屬於深山或禪林,而是誕生於都市中央──這是一種屬於現代人的冥想之所。隈研吾以建築的方式,讓信仰不再高懸於歷史之上,而能貼近日常的呼吸,成為城市生活的柔光庇護。

↑淨土宗一行院是傳統寺院在都市更新脈絡下的全新詮釋。(©︎ Professional Photo MIYAGAWA)
*注:日本的神社和寺廟是兩種不同宗教的場所,神社以入口的鳥居為特色,供奉的是神道教(日本本土宗教)的神明,通常有「神宮」、「大社」或「神社」等字眼結尾。寺廟則有入口的山門(常有仁王像),供奉的是佛教(源自中國、印度)的佛像,通常名稱以「寺」、「院」或「庵」結尾。
Text/Y.S
Photo/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 Sou Fujimoto Architects、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Daici Ano、Professional Photo MIYAGAWA
延伸閱讀:











